不容否认,2007年,文化遗产备受重视,但也出现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一股又一股争抢文化遗产的狂潮涌来。最令人瞩目的有“抢祖宗”——你说找到了炎黄住过的房,我就喊发现了炎黄埋藏的地;接抢“梁祝”——你说“梁祝”在此求过学,我就证明“梁祝”到那下过榻;还有抢“刘三姐”、“潘金莲”的,甚至连《水浒》中的李逵也拉不下……许多地方都力争抢到一块“文化遗产”金牌当幌儿,实在抢不到就造一个假的,修座小庙,立块石碑以充文化遗产。
黄帝“享祭”忙不休
今年对于文化遗产的大规模争夺战可以用“明夺暗抢”来形容。自从“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今年更将祭祖盛典推向高潮。从清明到重阳,各地祭祖活动如火如荼。清明节期间,北祭黄帝陵,南祭大禹陵相继展开。
中国到底有多少炎黄故里?谁也说不清,可这并不妨碍人们的一片“赤诚”,这边,河南新郑在“黄帝故里”拜祖,那边,浙江仙都在“黄帝祠宇”祭轩辕黄帝,还有河南焦作、陕西宝鸡、湖北随州、山西高平、湖南炎陵,至少五个城市都在张罗炎帝公祭。于是乎,面对万众的顶礼膜拜,现今炎黄帝“享祭”忙不休。
三言二拍
炎黄二帝故里的争论早已有之,涂山、新郑、曲阜、天水早就各执一说。炎黄故里到底在哪里,连史学家都有些糊涂了,争论或许还将持续,大家抢着“祭祖”也难消停,一国两地祭、三地祭或是多地祭,到底能祭出多少赤诚,让人怀疑。在很多人的眼中,抢祖宗背后隐藏更多的是经济利益。
国外会不会有“梁祝落脚地”
“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边带刺的玫瑰……”一听到这首歌,不知为何就联想到了“梁祝化蝶”的故事。如今,“梁祝”这两只已飞了1600多年的蝴蝶,有点儿找不到家的感觉了,为啥?因为处处挂着“梁祝之乡”的招牌。
前不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发文,命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中国梁祝文化之乡”,并批准该地建立“中国梁祝文化博物馆”。消息一出,哗然一片,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民协已经命名河南省汝南县为“中国梁祝之乡”,浙江上虞为“英台之乡”。据说,今后只要有地方申请并且符合标准,相关部门还会继续命名“梁祝文化之乡”,梁山伯和祝英台还可能拥有第四个、第五个乃至更多的家乡。细一想,也没错,“梁祝化蝶”上千年,少说也在中国来回飞了几百遍,没准一不小心还飞到过国外呢。兴许新加坡、韩国什么的也要申请个“梁祝落脚地”的称号,这你批不批?
三言二拍
“梁祝”文化就如一块令人垂涎的肥肉,谁不想叨上一口?不久前,浙江宁波、杭州、绍兴,江苏宜兴,山东济宁,河南驻马店等四省六市先后提出申报“梁祝”为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又都不让步。最后只好在有关部门协调下,达成共识联合申报。“文化之乡”命名本质是保护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呼唤民间文化和谐共享。如果处处都是“梁祝之乡”,处处可见“潘金莲旧址”,文化遗产也就自我贬值,甚至失去了它真正的文化价值。
争抢遗产“钱景”忧
从炎帝到老子、孙子,从司马迁、董仲舒到王安石、袁崇焕……从过去的地域、省际、市际之争,发展到县际甚至是乡际之争。名人故里之争造成的“损害”已显而易见。
河南新郑市曾花了三亿元,修了一条长达21公里的水泥“祖龙”,要用人造景观证明此处是“龙腾故地”,在持续数日的争议声中,“巨龙”工程被勒令叫停,成了一条“烂尾龙”。“祖龙”的事还没有完,新郑市又搞了一个大型人造文化节日“拜祖大典”,花费更大。这两件事,文化只是一个借口而已,说透了不过是把文化遗产当成生财工具,不惜糟蹋先人。
在文化遗产争夺方面,全国已出现不少案例。在山东省内,发生了梁山、东平对水浒遗址的争论,阳谷县与临清市对《金瓶梅》的争论,惠民、广饶对孙子文化的争论。虽然《金瓶梅》作者和书中故事发生地是个谜,但各地仍一哄而上,大量建造仿古建筑,利用文化遗产来搞旅游。不少地方所建的景点负债累累都已垮掉了,除了劳民伤财,留下的还有伤心。
三言二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被划定以后,争抢文化遗产的竞争更加激烈起来。原因就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范围更广,给神话或是传说的人物找个家更加方便。实际上,这些地方争“名人归属”也罢,夺“正宗地位”也好,都与国家抢救、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宗旨相去甚远。在这场文化遗产争夺战的背后,自然是经济利益的驱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就像一把双刃利剑,用得不好会伤了自己。令人担心的是,大量的人造文化遗产重复建设,难辨真假,已带来了大混乱,最终也会对文化遗产造成极大伤害。
一些地区,把眼珠盯在那些有利可图的文化遗产上也情有可原,但不能放眼人家的财,忘了自己的宝。更应用心把自己眼皮下那些虽然无利可图又恰恰亟须保护的民间戏曲、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做好,真正体现出遗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文化当远离金钱
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向记者指出:遗产是人类用千百年时间浓缩的一种文化,是人们共享的宝贵资源,绝非假造而成,更不应在大量浪费人力物力、破坏文化和谐的前提下互相抢夺。
文化本当远离金钱,才能真正达到传承人文的作用。欧美国家都有规定,不许用文物古迹赚钱。它属于人类文化遗产,而不是属于某一个机构,保护是为了传承,不是为赚钱。可近年来,正为了捞钱的目的,新一轮“文化遗产”争夺战打得不可开交,名人故里之争也互不相让。为了夺到“历史名人”的归属地,一些地方不惜血本办庆典、开研讨会、建景点,不一而足。其实在学术之争、乡土感情的背后,已掺杂着过多的功利色彩,这与“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主题格格不入。
跨时空与古人语
朦胧之中,仿佛入梦,无月登楼,会于先人——
唱山歌的刘三姐
笔者:三姐可知你的魅力已超当年?
刘三姐(不解):我只一个爱歌之村姑,当年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沿江漂流。有何德何能,如此受今人之宠。
笔者:你成了品牌,品牌能变成钱。
刘三姐(气愤):当年我视恶霸地主莫怀仁的金银如粪土,你们又如何狠心将我糟蹋去换“钱”!
爱国诗人屈原
笔者:可问先生,对“端午节之争”有何见解?
屈原(疑惑):端午节乃民间之节,百姓乐我愉悦。为何要争?
笔者:有人提出端午节是“伍子胥起源说”,要与传统“屈原说”分庭抗礼。
屈原(更加疑惑):端午节乃普通节日,硬拉上老夫与伍子胥过招是何理?
仔细想想也是,文化遗产吃香了,古代名人吃香了,但更多的并不是为了纪念与传承其中的文化内涵,而是找“创新”之借口,着眼于一些地方利益。说白了,都是钱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