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12月8日报道 2007年10月12日,十几个陌生人突然出现在常德市安乡县刘家村的田埂之上,他们手里拿着各种探测仪器,似乎在急切地寻找着什么。
在当地村民孙玉良看来,这样的场景如此新鲜,以致他认为这些人是来看地建房子的。
据此次发掘工作的领队、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尹检顺介绍,作为1977年就被发现的汤家岗原始文化遗址的一部分,此次发掘地点出土了建于6000-6300年前的环壕土围以及大量带有彩绘的白陶,这些发现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居住方式、实物结构、经济水平、聚落形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壕土围:
古村落到古城的演变遗迹
刘家村位于安乡县北部,属汤家岗文化遗址的范围。早在1977年,这里就因为出土大量白陶而闻名天下。
12月6日,在尹检顺的引导下,记者来到发掘地点。“这里是先发掘的,我们叫它A区。”尹检顺说,在发掘过程中,他们根据遗址土层的特点判断,遗址应该始建于约6000年前,主要部分集中在大溪文化二期。“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这条环壕的发现。”尹检顺指着遗址一侧的壕沟介绍说,“这条环壕呈西北—东南走向,沟口宽9米,沟底宽7米,深1.5米,沟底与沟口的落差为1.5米。”根据环壕土层推测,尹检顺认为其开凿时间应为6500年前,并在5800年前废弃。
环壕的发现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为了揭示问题的答案,尹检顺把记者带到与A区相近的另外一处发掘地,B区。“B区和A区均处于大溪文化时期,在这里,我们同样发现了环壕。”尹检顺继续补充说,“不过这里的环壕与A区不同,在它的上面有一个明显的土围。”测量结果显示,B区环壕沟宽7米,底宽4米,但其土围宽达4米,高60厘米,与沟底的落差为1.8米。据此,尹检顺分析说,在考古学当中,环壕是遗址的等级体现,说明它曾是一个部落乃至一个古城堡的重要标志。“环壕的发现还为遗址内社会结构、文化发展等相关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尹检顺说,目前学界公认的观点是:环壕土围的出现,代表了洞庭湖区环壕到城壕的演变过程,在其背后,则是聚落形态的变化,即从古村落到古城的演变。
彩绘白陶:
白陶起源汤家岗的佐证
除了环壕土围,此次发掘过程中还出土了不少白陶器物。尹检顺说,一直以来,白陶都是汤家岗文化的代表,在1978年和1990年对汤家岗遗址的两次发掘中,都出土了不少白陶器物,而且纹饰极为精美。汤家岗遗址发掘以来,一直有专家认为,汤家岗是长江以南白陶的起源地。
起源地的说法是否属实?现在看来,尹检顺的答案更近于肯定。“这次,我们发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彩绘白陶,还有白膏泥。”尹检顺说,在汤家岗遗址此前出土的器物中,并没有彩绘白陶,而彩绘则代表了制陶工艺的进步,另外,据尹检顺介绍,在B区底部,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白膏泥,解决了专家们一直存在的“汤家岗白陶原料从何而来”的疑问。
尹检顺认为,6000年前的汤家岗不仅白陶工艺发达,而且已经成为白陶制作和传播的核心区域。“在江苏、浙江、广东、香港等地都零星有类似的白陶出土,说明当时白陶的传播路线为:以汤家岗为中心,沿长江、汉水、沅水、珠江向南北传播,而这也反映了是当时农耕文明的迁徙路线。” (作者:记者徐海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