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颖奇
薛澜
留 学
每个公派留学生都有自己的留学故事,笔者采访到两位公派留学归来的海归,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并没有谈到留学生活的艰辛——
留学期间,夏颖奇就是一个活跃分子:同样作为“外行人”,他能够凭着自己的兴趣和毅力自学计算机和加拿大税务方面的知识,还能像真正的老师一样给留学生讲课;同样作为“外国人”,他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新来的中国留学生,从办入学手续到银行开户,从找房子住到上街买菜。
1985年,薛澜是在得到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资助,同时也得到了当时在国内的工作单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在出国手续和路费方面的支持的情况下,才得到赴美留学的机会。
对自己留学经历的评价,薛澜没有强调辛苦与孤独,他只是说,“我觉得自己有这样的机会是非常幸运的。”
归 来
在决定归国的阶段中,在准备归国的日子里,每个公派留学生的经历不同,夏颖奇和薛澜的经历可以代表两类不同的公派海归,但他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分力量——
1987年,夏颖奇在学业完成前两个月就迫不及待地买好了回国的机票,虽然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处理。数不清的人问过他“为什么”,而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没有找到任何不回国的理由。”当夏颖奇把自己马上就要回国的想法告诉导师的时候,导师很吃惊,因为当时夏颖奇每月已经可以拿到3000美元,如果他愿意留下的话,这个数目还会增加,这在当时的国内是不可想象的。虽然很舍不得这个优秀的中国学生,但夏颖奇的爱国之情还是赢得了导师的理解和尊敬。临行前,导师和同学给这位成绩优秀、热心助人的朋友设宴送行。
199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薛澜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研究中心的同行们在山东威海办了一个科技创新的讲习班,并从此与国内的同行建立了研究合作。1995年,薛澜在福特基金的资助下,先后在科技部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讲学和做研究,他还考察了一些国内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几年的交流与合作让我感觉到国内的变化特别大,但同时也感觉到特别遗憾——国内没有一个类似于美国的MPA(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教育项目,公共管理的概念也没有普及。”薛澜意识到自己应当尽快回来做点事情。
1995年10月,薛澜回到北京开会,正逢清华大学要成立一个政策研究机构,他便与清华大学的有关领导和机构的具体筹备者见了面。“谈得很好,与我的想法正好吻合……”说到当时筹备的过程,薛澜依旧热情不减当年。
2000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式成立。“成立之初,社会各个方面并不是十分理解公共管理。当时很多人一听公共管理就以为是公共关系,我们要不断地去向他们解释。现在不用了,全社会更广泛地了解了公共管理的概念和意义。”薛澜说。
报 国
两位公派海归在国内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们能有如此成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都怀着一颗要回报祖国母亲的心——
担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多年来,夏颖奇深度参与中关村的留学生工作。“就全国来看,现在中关村的海归应该说是数量最大的,占的比重也非常高。中关村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先后在园区里建设了25个留学生创业园,这25个留学生创业园吸引了大量的海归。目前在中关村的海归企业达到4200家,留下来在中关村创业的有9500多人。这个数字说明一个有很大能量的知识群体进入中关村,将来对中关村的影响会非常大。”夏颖奇介绍说,“海归是我们国家的一大笔财富,他们非常国际化。他们的企业创造的价值,他们带回来的技术、观念、资本、市场和国际渠道,都是不可估量的。我现在的想法就是,踏踏实实地为留学生服务,只要他们愿意回国工作,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为他们建立一个平台。”
今年5月,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下来的薛澜,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兼任全国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当被问及最满意的工作成绩时,薛澜说,“回国11年,我最高兴的就是看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事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他还介绍说,目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有40多名全职教师,其中近一半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他们为中国的公共管理事业培养了一批批重要人才,其中有500多名硕士学位(包括MPA)和20多名博士学位获得者。同时,他们还为各级政府培训了2000多名管理者,并建立了一批研究中心和机构等。
链接
夏颖奇:曾留学加拿大,现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薛澜:曾留学美国,现任全国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