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熙慧
林丹
文/图
本报讯昨日,闽侯县发现了一块清代“永远示禁”碑。据了解,此石碑是为了驱赶进村滋扰的麻风病乞丐,特别在村里立碑好让这条“驱逐令”合法化。专家称,记载麻风乞丐这一题材的“禁碑”可能在全省也是首次发现。
石碑是闽侯县在进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位于竹岐乡山洋村“兴圣上境”庙前发现的,立于清同治五年(1866)二月。石碑身高1.50米,宽0.80米,为花岗岩石雕刻;碑座高0.55米,用灰绿岩石雕凿;碑额上镌刻“永远示禁”四字;碑文约600字。
碑文内容大体是:近年来,该乡屡有发生散兵流犯、麻风乞丐结群到乡间勒索,乘机掠取财物之事。以前乡间父老立过乡规,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时间一长,乡规效力渐渐减弱,丐匪旧恶复萌,仍蹈前辙。希望县府派人调查,并要求予以出示“永远严禁”令,以杜绝祸患,安抚生民。据说山洋乡民范守鉴等曾经抓过恶乞李明等10名扭送县府,已被讯供严惩。为此,县府告示流丐人等,如来乡求乞,只允许在初一、十五,一行人进乡善求。在富庶家中求乞,应接受他们自愿的布施,不得恃众吵扰,强讨诈索。并告示:自公布之日起,如有违令者,乡民可协同村保等将其押送县府从重处理。
记者咨询了闽侯县博物馆馆长曾江,他说,此类“示禁”碑在闽侯尚属首次发现,记载麻风乞丐这一题材可能为全省首次发现。此碑对于研究清末社会历史现象、道德观念、管理制度等非常难得,是一件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石刻文物。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