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在油田离地面28米高的钻塔二层平台有两条斜拉钢丝绳。你知道那是干什么的吗?那可是工人的救命索。如果一旦发生井喷,下滑装置就能让工人安全撤离……
11月22日这天上午,记者来到中石化石油工程西南公司临盘钻井分公司50655钻井队进行采访,井队正在位于山东德州临邑县孟寺镇附近的一处工地打井作业。
9点多钟,警报声阵阵传来,一场“井喷事故”演习开始了。
记者看到,在离地面9米多高的一层平台上,十几名工人正沿着四周的安全滑梯迅速撤离。但在离地面28米高的二层平台上,还有两名工人在作业,那他俩该怎么办呢?说时迟、那时快,仅十几秒钟的功夫,一名工人顺着一条斜拉钢丝绳索道,摆弄着一个小盒子样的装置,七八秒钟的时间就滑落到地面上。与此同时,另一条钢丝绳索道的小盒子也顺着绳子给带了上去,紧接着,平台上的另一名工人也飞快地返回地面。
从警报声起到工人安全落地,前后只用了一分多钟。陪同记者采访的临盘钻井分公司经理张庆福介绍说:“今天这场演练,就是针对井喷事故的特殊情况下,考验正在二层平台干活的工人如何应急逃生的。”
“过去打井时,如果赶上井喷,二层平台的工人怎么下来呢?”记者问道。
张经理一脸严肃地说:“我先要解释一下,对于我们石油钻井人来说,一旦赶上井喷,那真可谓灾难性事故。轻的井喷是泥浆、熔岩冲天而起,重的井喷可能是地陷井塌……如果真的发生了事故,首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工人安全逃生。因此,我们在公司13个井队都安装了这套世界最先进的设施,如果发生事故,绝对确保安全。”
“二层平台是什么岗位呢?”记者又问。
一边的钻井队长罗晓勇指着钻塔说:“这台53米高的钻机有两层平台,你现在能看到的是第一层平台,绝大部分日常作业都在这个平台上;再往上第二层平台,那是特殊作业平台,打井中得更换钻杆、钻具,还有起钻、下钻时,得派一两名工人爬到二层平台去干活。”
记者顺着手指望去,平日从电视、电影里看到的石油钻井的场面,都是一层平台,而在镜头拍不到的地方还有如此辛苦的工人。记者又看到,从二层平台到地面、一路呈人字形向下延伸的两根斜拉钢丝绳,直径也就两厘米粗,上面一端连着二层平台,下面两端拴在地面,其中一根钢丝绳上面带有一套小开本图书大小的装置,整个装置仅由两个挂钩、一个套管和一个类似阀门手柄三部分零件组成。这就是逃生装置吗?
身为副队长、也是安全管理员的江洪飞介绍说:“这两道钢丝绳长55米,从地面连接二层平台,呈45~75度角。这种钢丝绳也是进口的,材料性能经过多方面测算,钢性过硬、过软都不行,还得防止断丝。最先进的还是钢丝绳上的这个装置,它是运用机械原理,通过这个手柄可以用来控制速度,让工人在逃生时能控制下滑速度,平安落地。”
参加演习第一个从天而降的工人叫姚国锋,是个钻井工。他告诉记者:“在索道的两个保险钩上,还各有两个套管螺栓,钩只要挂上,再用螺栓一锁定,怎么折腾也脱不开,再加上速度控制手柄,下滑速度有节奏,今天的下滑速度在每秒两三米左右,心里一点都不慌。”
“那么,这套装置没有之前二层平台员工怎么逃生呢?”记者又问道。张经理回答说:“实不相瞒,二十多年前干脆没有,后来随着发展,钻机也配有逃生装置,但和这套装置相比,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绝对确保安全!第一是只有一条钢丝绳索道,如果上面有两个工人,也会拖延逃生时间;二是下滑速度不能人为控制,实际上也控制不了,只能抓着绳子下滑,抗不过地球的引力;三是下面还得挖沙坑、铺垫子。即使这样,逃生的工人很可能被摔伤甚至摔死。”
旁边的公司工会副主席陈高强插话说:“现在每这套装置得花3.8万元,13台钻机一台台安装、调试和演练,包括技术培训,企业一下就花了近百万元。在保障工人生命安全上,公司领导的态度很鲜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还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等。高高的钻塔上装备了应急逃生索,不就是最实际的行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