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姑娘春枝在深圳大学已经度过了两年多的研究生生活,虽说当初报考深大有点误打误撞的意味,可现在她却庆幸自己选择了深大。
深大的校园环境优美清新明朗,一年四季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深大给学生提供了舒适的生活条件,教室、学生宿舍都安装了空调,给每个学生的校园卡里都设置了课外体育活动经费;深大的学习条件优越,图书馆一年365天都向学生开放。
这些都让春枝感到惊喜,但她最喜欢的还是深大校园的人文气息、创新氛围和宽松和谐的环境。
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营造人文校园
和很多人一样,在来深圳大学读书之前,学中文的春枝也曾想当然地以为深大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一定是商业气息浓厚而缺少人文气息,但她当成为深大的一员之后发现,事实不是这样。
深大的校园不只美丽,还处处散发着诗情画意。学生宿舍,女生楼名为“阁”,男生楼称作“轩”,“杜衡轩”、“云香阁”……四方紫檀木上,三字墨绿色楼名,下面还有一行小字,走近一看,是一句诗:紫藤轩—“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唐·李白)”,芸香阁—“手不去朱黄,芸编细细香(宋·陆游)”,丁香阁—“殷勤为解丁香结,放出枝间自在春(宋·王安石)”……
深大的党委书记江潭瑜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校长章必功是古典文学专家,二人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把建设人文校园作为深大的办学宗旨之一。
今年年初,在深圳大学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江潭瑜书记对全校师生提出,要有人文精神。他说:“人文精神很重要,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章必功校长则提出引导学生“抬头望天空,评论日月星辰”。
为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深大不仅像其他高校一样,定期举办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给学生人文气息的熏陶;而且,学校还把人文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开设了一系列人文课程组合,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深大要求理工科学生必修《文史哲通论》,代替了以前的《大学语文》,同时也向文科学生推出《科学史概要》必修课,普及科学精神。其中为《文史哲通论》课的专门编写的教材《华夏人文概览》还被评为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今年春季学期,深大又面向全校推出选修课程《经典精读》,校长章必功亲自担任课程组组长,13名教授率先开课,引领学生们畅游世界文明长河——华夏文明的瑰宝《老子》、《论语》、《孟子》,西方文明的代表《国富论》、《君主论》、《社会契约论》等经典著作都和“80后”的大学生亲密接触。章必功认为,诵读经典是提高学生素质最有效的办法,“经典是时间长河里淘出金子,读通其中任何一册,都胜过泛读千万书。”
《经典精读》推出后,大受学生欢迎,有的学生不要学分也要前去听讲,以致课室面临“爆棚”压力。教授们的开课热情也非常高,原定第一批课程启用13名教授开课,可申请开课的教师非常踊跃,大家都拿出了教学方案。获得首批开讲资格的13名教授非常珍惜这个平台,无一不精心备课。深大文学院院长郭杰教授主讲《老子》,他说每次看到选修学生上课时专注认真的态度就感觉非常欣慰。在郭杰教授看来,学校开《经典精读》课程非常有必要,“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细,这种现象固然有益,但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总体把握。让大学生去诵读经典著作,能开阔眼界,提高思维水平。”
郭杰教授说,他讲《老子》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熏陶情感,“《老子》的思想不需要我们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将其融合应用在生活当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更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被欲望淹没。”
如今的深大,处处都散发着浓浓的书香味。图书馆里即使是周末、节假日,也有年轻的身影在埋头读书;学生宿舍的楼下,不仅有自习教室,还有阅览室,学生利用边角时间也可“开卷有益”。
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营造创新校园
在11月20日落幕的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深圳大学又传捷报,6个项目参赛,4个斩获奖项,其中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参赛项目“食品过敏原的应用基础研究”、“基因工程虚拟实验室”分获两个二等奖,还有两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同样在11月,深圳大学还在第二届“ADI创新设计大赛”上捧回一等奖,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上获得全国奖项29个。深大学子能够在全国性的创新比赛活动中接二连三的拿奖,得益于学校浓郁的创新氛围。深圳大学不仅自身不断改革创新,而且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为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学校开发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实验中心全面开放;鼓励科研型的各级重点实验室为实验教学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学院试行本科实验导师制,让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课题。2004~2006年,全校本科生共有429人次参与了教师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课题及横向课题135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为建设“创新校园”,学校从制度、设施、经费、指导教师4个方面,大力支持学生课外活动,重点支持学生课外创新。制定《深圳大学学生创造性成果奖励办法(试行)》,设立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奖学金和文体奖学金。近3年,共有287名学生获学校学术科技创新奖学金,1174名学生获学校文体奖学金。制定《深圳大学专业创作室实施与管理办法》,设立学生科研立项经费。近5年,学校投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经费120万元。学校最近又出台了新的措施,规定学生如果在校期间获得国家专利,可以获得和教师同等待遇的奖励。
在学校的引导和鼓励下,深大学子参与科技发明、专业实践创意竞赛的热情高昂,并且收获颇丰。2003~2006年,学生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程序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五项全国大学生重大学科竞赛,共获得全国奖11项、省级奖148项。参加2005年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全国奖10项,省级奖23项。其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获全国“挑战杯”竞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生广告作品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评委点评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创新,不仅是深圳大学的灵魂,而且已成为深大学子的气质,深大的毕业生一向以思维活跃,富有创业精神而闻名。
以学生为本,办学生之事营造和谐校园
在深圳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大厅里有两行标语“以学生为本,办学生之事”。在深圳大学,“以学生为本”这5个字不只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
学校党委书记江潭瑜认为,大学校园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深圳大学有句口号,叫“校园无禁区”。国内很多大学校园内都有草坪,但都是“可以远观而不能近玩”,草坪前一般都竖着一个牌子,有的委婉提示“小草也有生命,请脚下留"青"”,有的则直截了当说:“严禁践踏”。但深圳大学的草坪却是对学生开放的,校长章必功说:“我最喜欢看到的情境是学生读完书,躺在草坪上仰望星空。”
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首先就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江潭瑜多次在会上强调,老师们要成为学生的朋友、长辈,只有把学生当成可爱的人,学生们才有可能把老师当成可敬的人。学校要求老师干部要深入课堂、深入宿舍,深入青年的“现代生活”,在全校开展“我的学校、我的学生、我的声誉”和“我的学校、我的老师、我的前途”的师生互动,取得良好效果。
2006年秋季开学前夕发生的一个故事,让深大学生都为之感动。由于新生扩招,校内学生宿舍满足不了新生住宿要求,在这种情况下,400多位年轻教师腾出校内宿舍,搬出校外,整个过程悄悄进行,没有遇到任何阻力,没有听到任何怨言。
因为面向外省市招生,深大也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党委书记江潭瑜强调。学校建立奖、贷、勤、补、减结合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综合援助体系。新生入学开设“绿色通道”,使困难生顺利注册;入学后开办缓交申请,困难生正常学习;在校期间,有关爱基金,政府、社会助学金,补助生活;有勤工俭学岗位,帮助自立;有国家助学贷款,缓解负担。据介绍,2006年,深圳大学共发放学校奖学金936.32万元,社会奖学金420.43万元,学生贷款合同金额2171.5万元,政府资助受理受灾减免申请159.95万元,各类助学金249.7万元,勤工助学酬金587万元。
深大学生最引以自豪的是,学校构建了一个师生平等、直接对话的体制,尤其是领导信箱的开通,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领导信箱是深大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的一个师生直接对话的平台,上到学校的书记校长,下到各个部门、各个学院的科室,都开通了信箱,学生遇到任何大事小情,都可以给领导信箱发信。从2005年4月至2006年12月,深圳大学各部门共处理学生信件22056封,其中,仅校长信箱就收到学生信件1万多封。现在,每天打开校园网上的领导信箱,看看学生们写给校领导的信以及领导们的回信,成为深大很多师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如今,关爱学生、师生互动的氛围在深圳大学日渐浓厚,师生关系愈发和谐。在文学院的办公区,每个教师的办公室门上,都贴着教师姓名和学生接待日的时间。文学院院长郭杰介绍,为了促进师生接触,学院的每位老师每周都有固定时间接待学生,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校方的努力得到了学生的响应,深大在学生和深圳市民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好。今年6月,一位2007届毕业生在深大荔园晨风BBS发帖述说大学四年感受到的校园变化:“学生的意见有人听了,各种问题有人受理了,社区自习室增多了,图书馆的压力减小了,学生能睡个好觉、学个好习、办个易事,总的来说,深大学生变勤快好学了,老师授课认真并乐于授课了,各种辅助教学的人员也更富有服务精神了。”帖子的最后一句话是“感谢深大!”后面有不少跟帖就一个字“赞”。
今年9月,《深圳特区报》组织深圳市民“走马鹏城看变化”,深圳大学是其中一站。参加活动的市民走进深圳大学之后感叹:“在这样的大学读书是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