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总理苏格拉底(左)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举行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中欧关系
欧盟领导人,30日又前往新德里参加欧印峰会。本月8日至9日,。如此密集的外交节奏,不免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三大峰会如此紧贴,应该说有一定的巧合性。欧盟与美、俄、中、日、印以及加拿大等六大战略伙伴之间原则上都有年度领导人会晤,而第二届欧非峰会则本该在2003年举行,因西方一些国家不满津巴布韦进行的土改,峰会一再推迟。
不过,从密集的高峰会议到欧盟最近在伊核、中东等热点问题上的一系列举动,人们不难看出欧盟近年来活跃的外交态势。
欧盟外交活动频繁,主要是自身定位的需要。作为一个拥有5亿多人口、27个成员国的联合体,欧盟需要在国际舞台树立形象,寻求与自身实力相适应的外交地位。自1999年欧盟共同外交问世以来,欧盟在国际外交舞台日益活跃。伊朗核问题、中东问题、科索沃问题、达尔富尔问题等国际热点问题,都有欧盟的参与。在众多热点地区,也常有欧盟代表的身影。同时,近年来欧盟实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欧盟发挥外交作用也有新的“诉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科索沃问题上对欧盟寄予厚望,便颇能说明问题。
12月8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第二届欧盟-非洲首脑会议上,欧盟方面的代表与苏丹总统巴希尔(左二)就达尔富尔问题举行会谈。新华社/法新
当然,美国因素的推波助澜,也为欧盟的“积极外交”注入活力。美国深知,要处理伊核、巴以冲突等难题,光凭自家力量,显然不够,需要大西洋彼岸盟友一起出手。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华盛顿官员最近不断造访布鲁塞尔,虽多为北约总部公干而来,却也没少去欧盟总部做客。于是,针对多哈回合共提气候变化倡议、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一起施压、共同呼吁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如此等等,美欧联手的实例正在日益增多。
毋庸置疑,在一系列外交出击的背后,是欧盟自身的根本利益。通过中欧峰会,欧盟希望减少对华贸易逆差,扩大市场准入;借助欧印峰会,期望与印度建立起自由贸易关系,为众多欧洲企业寻找新出路;透过欧非峰会,强化与非盟机构之间的合作,借机推广“欧盟模式”,为今后的利益回报奠定基础;而着力解决伊核危机,斡旋中东问题,派兵达尔富尔,则可趁势树立欧盟自身形象,进一步输出“软实力”。
但总体来说,欧盟目前的外交还是出击多,收效少。迄今为止,欧盟的努力,在伊朗问题上鲜有成果,在中东问题上无大进展,而在非洲大陆的刚果(金)与苏丹等地,尽管“既出钱又出人”,但能否真正保障冲突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目前仍是一个问号。用布鲁塞尔智库欧洲政策中心研究部主任安东尼奥·密西罗里的话说,欧盟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投入颇多,但只在形象上获得了成功,在具体成果方面却是“两手空空”。
面对即将来临的2008年,欧盟将会迎来新的“外交测试”,首当其冲的便是科索沃问题。如何在科索沃问题上协调塞尔维亚、美国、俄罗斯以及联合国有关各方的立场,取得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结果,对欧盟而言是个极大的考验。当然,即便交不出“满意答卷”,欧盟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积极步伐也不会停歇。(章念生)(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