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2007望星空——两大事件标志我国向天文强国迈进
新华网南京12月10日电(记者蔡玉高 周润健),与此同时,而努力……2007年即将结束,当我们抬头仰望璀璨的星空时,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国正向天文强国不断迈进。
“可上九天揽月”一直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奔月而去,11月26日上午,“嫦娥一号”传回了清晰的月面图,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探月工程大功告成,中国人几千年的美丽梦想成为现实。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成为我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成功的背后,是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第一个进入月球轨道的航天器;第一次把天文测量手段纳入到航天测控系统中来的航天器;第一次突破原有天文事后观测模式的航天器;第一次全面实现国际联网合作……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说,有了如此傲人的航天技术作为基础,我国的天文研究肯定会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八三五八所研究员、航天技术专家尹怀勤认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虽然仅是中国探月工程迈出的第一步,但它标志着我国航天活动已拓展到深空探测研究领域,因而意义重大。
王思潮表示,绕月探测工程通过研究月球地形地貌、物质和元素含量的分布、月壤特性、地月空间环境,将深化我们对月球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将会进一步促进月球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太阳系演化学、空间天文学等的创新和发展。
美国CNN网站在11月27日发表题为“中国在太空里壮志凌云”的文章:“……这只是中国空间计划的一小步,最终中国有可能建立自己的轨道空间站,在月球建立基地并且和俄罗斯联合探索火星……”
11月12日上午10时,我国唯一从事极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龙”号,将首次从位于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
在举国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欢欣鼓舞的同时,中国“雪龙号”南极科考船正在奔赴南极冰穹A的路上,船上的两名天文学家将为在那里建设中国天文观测站而努力。
由于南极冰穹A是地面上最佳的天文观测站址之一,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均已提出放置望远镜计划;欧洲南方天文台近期已组织队伍准备进入南极的望远镜计划;美国的国立光学天文台、大学、研究机构,澳大利亚的天文台和大学也积极主动与中国合作在冰穹A开展天文工作。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我国天文观测水平将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王思潮表示,“这对我国天文研究来说,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
“由于此前的出色工作,我国在南极冰穹A今后的大型天文观测设备合作中将取得主动,并起主导作用,其他国家如果在南极冰穹A上放置望远镜,要与中国协商、合作。”赴南极参与建站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朱镇熹说。
另一位奔赴南极的天文学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旭表示,在这样的国际合作中,我们可以与其他各国共享最新天文观测数据,参与最前沿的天文观测研究。
随着我国科学家在天文领域不断取得可喜成绩,关心天文、懂天文的人越来越多,一些青少年已经开始主动学习天文课程,这将为我国成为天文强国打下牢固的基础。
记者在南京、天津等地的一些书店看到,天文类的书籍非常热销,而且购买者以青少年居多。北京天文馆业务办公室主任寇文介绍,现在北京四中已经开设了一周两节的天文学选修课,学生们报名都很积极。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长苏宜表示,天文教育不仅是激发孩子们参与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创造性,开发他们的心智,更重要的是通过天文教育活动,增强他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操和胸怀。
近段时间以来,“嫦娥一号”传回的月图引起网上热烈讨论。“这么多人关注说明我国天文学的群众基础比以前厚实多了。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天文学事业,相信中国完全有能力成为天文强国。”王思潮说。
11月12日6时4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三号”送入太空。21分钟后,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一座座雄伟俊美的桥梁飞架在神州大地的江河湖海之上。日前在湖北武汉召开的国际桥梁科技论坛上,与会桥梁专家广泛认为,中国桥梁科技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