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的救灾心得
新华社记者 施雨岑 肖林
“今年遭大灾,幸亏干部们帮着种了再生稻,不然今年就没有吃的了!”一提起“洪水再生稻”,四川泸县嘉明镇罗桥村54岁的郑尚银顾不得裤管上的泥水未干,三步并作两步从田里奔回屋,小心翼翼地从米缸里舀出一捧米,说:“你闻闻,不晓得有多香!”
郑老汉细细地捻着米,珍爱的目光犹如看着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今年的收成可以用“失而复得”来形容。
就在今年7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了四川南部的农业大县———
泸县,沿河水位陡涨10米以上,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2万亩、成灾25万亩、绝收4.2万亩。洪水退后,当地农业技术部门积极推广洪水再生稻技术,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水刚一退,村干部就来找我了,还带着县农技站的张站长,说要把被淹过的稻子赶快割了蓄再生稻。这东西都没听说过,我怎么舍得割哟!莫说我了,这个村子里没有哪个人肯割。稻子都结米喽,不割还能收一点。”郑老汉说,“最后张站长急了,塞给我100元钱当人工费,又保证要是亩产低于300公斤就赔给我。”
“那天张站长就站在田里给我比划应该留几分茬,县里的干部都来帮着割,我家3亩多点地半天就割完了,还上了补助的肥。两天之后苗就长出来了,那个壮哟!”郑老汉有点得意,“从苗长出来到收谷子,我这地边上就没断过人参观。莫说隔壁村子的,就连重庆和宜宾那边都有人过来。乡亲们一看我的苗长得那么好,也都把他们的受灾水稻割了种再生稻,不过我的再生稻在全县割得最早,哪家收成都比不过我。”
“收谷子那天,两个省里来的专家给我的田验收,我一亩地就打了417.9公斤!没遭灾的时候,一亩地也就是出500多公斤谷啊!别人家没有我打得多,但也都有300多公斤。”郑老汉有点羞愧,“当时不太信,悄悄留了半亩没种再生稻,结果那块地只收了七八十斤谷子。现在再生稻打出来的米特别好吃,每斤还要多卖几角钱,这下子大家全都相信科学了。”
“你看,往年稻子收了地就荒着,今年我们收了再生稻,农技站的人又给我们送来秋洋芋苗,说这个东西又能肥地又好卖。正好明年春节的时候就能收,怎么都能卖个一两千块钱。”站在自家的地前,绿油油的洋芋苗让郑老汉黑瘦的脸上绽开笑容,“十七大提出的科技富民惠民,在我们这真正得到了体现。领救济,真的不如学科技!”
据新华社成都12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