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从特首到理事长
■ 本报记者 程 芬
董建华站起来,走到舞台中央。
记者从镜头里捕捉那大步流星的身影。但是,魁梧的身材,伫立于空旷的舞台,就像一个人走进了历史长河,只占据了一个小小的点。
想起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会展中心大会场,中英交接仪式后,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下宣誓就职:“本人定当尽忠职守,为特区服务。”
十年后,2007年11月27日晚,北京饭店宴会厅。灯光依然眩目,他高高举起手中的酒杯:“感谢各界支持健康快车……”
从“特区”到“健康快车”,意味着董建华的身份转折:这位已被载入史册的香港特首,退休后仍怀一颗“服务之心”,应邀做了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的理事长。
这是一份不领薪水的差事,期限是五年:从2006年3月至2010年。
渊源
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虽然在北京注册,业务主管是卫生部,但是它却跟董建华有相同的标签:香港回归。
1996年,香港名流方黄吉雯筹资成立了“健康快车香港基金”,准备做一列专门实施白内障手术的火车医院送给了内地。回归仪式那天,董建华和她一起按响火车汽笛,向内地代表、国务院港澳办鲁平赠送首列“健康快车”。那是当天香港惟一有政府参与的民间庆祝活动。
“我是看着健康快车基金会一步一步走来的。”2006年10月,董建华在“健康快车农村儿童新生活行动——农村学校太阳能浴室工程”的启动仪式上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说:“从1996年筹划,到1997年第一列火车建造完成、1999年第二列、2002年第三列,我都参加了。”
那时,董建华的“参加”,主要是以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的官方身份参加赠车仪式。
健康快车增至三列后,运行经费大幅度增加,这些全部靠香港市民捐赠支持。为了开拓内地筹款渠道,200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在民政部注册成立,这是“健康快车香港基金”的姊妹基金会,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担任基金会主席。
2004年,新修订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对理事会提出了新要求。2006年3月,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理事会面临换届,经叔平由于超龄退出了理事会。在发起人方黄吉雯的邀请下,经组织部批准,董建华任第二届理事长。
职责
董建华定居香港,来北京的时间不是特别多。作为理事长,他授权健康快车创会主席、中华健康快车执行副理事长方黄吉雯女士管理日常性事务。但是,每年的理事大会和答谢晚宴,他都没有缺席。
“董先生是一个工作很仔细的人。”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副秘书长马秀娟说,“他的事情很多,但是成为理事长后,我们开会的文件他都要很仔细、认真地审看。这些文件,方太已经审过了,我们觉得应该可以了吧。但是董先生还要认真地去看。每一次会议,他需要做什么,内容是什么,他都要提前了解的,他确实很关心健康快车发展。”
在华人社会中,香港的政治民主和慈善氛围是有目共睹的。身处香港的董建华,对“小政府,大社会”的体验比较深刻。
“在一个社会里,政府有政府的功能,但是很多工作慈善机构会做得更好。他们反应快、手续简单,往往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民间资源。”他说,“我很有信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慈善机构能解决很多问题。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媒体宣传。”
董建华非常重视媒体宣传。时间允许的话,他会代表健康快车参加宣传、接受采访。记者曾在太阳能浴室的宣传活动中,看到董建华公开呼吁“社会好心人”支持健康快车事业。“我要讲一讲,一开始的时候,香港市民希望将光明和温暖带给内地困难地区的同胞,他们非常支持健康快车,现在,我很高兴看到内地也有了很多捐赠和支持。希望媒体帮我们大力宣传,支持我们的工作,这样我们会做得更好。”
说完这些话,董建华离开自己的座位,走到记者席中,一一与前排记者握手言谢,说:“慈善事业必须靠爱心。看今天来的传媒界朋友,看你们的动作和效率,我感觉你们都很有爱心。希望你们继续支持这项工作,把温暖送给更多贫困地区的朋友!”
影响
作为香港回归后的第一任特首,董建华无疑是一个历史标志,所以很多捐赠人都以亲近他为荣,想跟他合影留念。董建华平易近人,无论是在新闻发布会上,还是在周年答谢晚宴中,他都乐意做一个“免费模特”。尤其是晚宴,每年都有五百人参加,他都没有机会好好享用佳肴,常常是刚一坐下来,又应邀站起来,面对闪光灯,展开笑容。
“我对那些人说,你等他吃了这几个菜再一块照吧。然后告诉董先生,谁谁谁想跟他照相。他说,照照照!都答应,来了都照!总是这样,吃完饭又站起来,一拨儿一拨儿照了很多相。”马秀娟说,“可能他觉得这些都是健康快车的赞助人,都帮了基金会很多忙。”
“董先生当理事长,对推进健康快车是很好的事情。”马秀娟说,“他的加入使得我们的层次很高,公信力也加强了。老百姓、企业可能会觉得,哦,董先生是你们的理事长,你们不会是胡来的基金会。”
不过,董建华对健康快车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内地。香港社会的慈善意识很强,慈善机构运作得很成熟,不像内地更需要借助政治名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来筹款。因此,方黄吉雯和董建华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北京注册的基金会上,一步一步地使之规范化、国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