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处理方式总让我们觉得“以事为重”的成分多,相比之下,以人为本的人情味淡。矿难处理毕竟不是单纯的经济赔偿,人命关天,逝去的生命也不能完全与补偿金画等号
12月8日,在山西洪洞“12·5”特大矿难3天后,抢险基本结束。
矿山救护人员再次对煤矿所有巷道进行地毯式排查之后,山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孟学农听取汇报时,首先提议与会人员全体起立,为遇难矿工默哀。当静默的镜头扫过会场,所有的人为之一震。
次日,在矿难事故国务院调查组成立会上,临汾市长李天太站起身说:“我愧对105名死难的矿工,愧对105个破碎的家庭,我代表市政府向忍受巨大悲痛的死难者家属致以深深的歉意。”有细心的人注意到,会场上的会标使用了蓝色。与以往的矿难处理不同,这两个前所未有的场面,显然让人们在灾难气氛中,感到几丝安慰。
这些年来,我们看惯了矿难的新闻,频发的矿难甚至迟钝了我们的神经。在记者们的采访经历中,看到的多是声色俱厉的追究、痛心疾首的反思、言出谨慎的定性,还有讨价还价的赔偿、顾左右而言他的推卸,以及对新闻媒体煞费苦心的封锁,对报道细节别有用心的计较,更遑论矿主丧尽天良的逃遁和地方官麻木不仁的敷衍。就是很难见到当事人、政府官员对事故中逝去的那些鲜活生命由衷的尊重与敬畏。甚至很多时候,他们连句道歉的话也难以开口。
很多情况下,在事故处理过程中,那些死难的矿工仿佛随着他们的生命一道不复存在,他们,只是花名册上的一个个名字和赔偿金列表中的一组组数字。对于死难者家属,地方也会组织人员做安抚工作,但安抚的目的不过是让他们“稳定”,不向组织提“过分要求”。在新闻报道中,往往也不忘加上一句“家属情绪稳定”———我们很难理解,在突如其来的死亡面前,情绪如何才能稳定。
无疑,追究、赔偿和处理都是十分必要的,况且逝者已去,生者还要继续生活。但是以往的处理方式总让我们觉得“以事为重”的成分多,相比之下,以人为本的人情味淡。
不久前,山西在全国率先提高了矿难赔偿标准,每个死难矿工可以得到20万元以上的经济补偿,应该说,这是一个进步,至少让那些矿主可以从经济角度更加重视安全。但是矿难处理毕竟不是单纯的经济赔偿,人命关天,逝去的生命也不能完全与补偿金画等号。每次矿难,都有情绪激烈的读者或网友提出过“降旗”、“设立纪念碑”、“官员道歉、引咎辞职”之类的呼吁,我们不应把这些建议完全当做情绪化的表达,其中有些是对矿难处理中的冷漠的一种过激反应。山西官员的这次默哀,赢得了理解和称赞。据报道,临汾将在矿难现场设置纪念碑,警示后人,同时将12月5日定为安全警戒日,每年在这一天开展安全生产教育。诚如是,那么这些死难矿工的血至少没有白流。
再卑微的生命也应该得到尊重。反思矿难,让我们从敬畏生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