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居民在马山县林圩镇林圩村爱心超市挑选生活用品。本报记者甘冰摄 |
今年南宁市多家爱心超市面临“断炊”,部分超市开始试水“以商养慈”
市场化运作能拯救爱心超市吗
本报记者 甘冰 实习生 何玉巧
保温瓶、大米、食用油、棉絮、酱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爱心超市里,各种生活物资经常将货架堆得满满当当,这些东西绝大多数都是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它们不用于出售而是定期免费提供给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
“爱心超市照顾了那些处于空白地带的困难人群。
据了解,2005年1月25日,广西地区首个爱心超市在南宁市新阳街道成立,截至目前南宁市爱心超市已发展到275家,其中城市爱心超市191家,农村(含县城)爱心超市84家,已覆盖南宁市12个县区。
做一件好事容易,但长期做一件好事却很难。今年,南宁市多家爱心超市纷纷面临“断炊”,粮、油、米、牙刷、毛巾等生活用品的货架空空如也。
“三月雷锋来,四月雷锋走。爱心超市开始运作时,政府投入力度大,媒体高度曝光,企业、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高。热度退后,很多爱心超市很容易出现断货现象。”一位爱心超市工作人员无奈地表示。
面对爱心超市“断炊”的尴尬,团南宁市委和媒体联合举办了“向爱心超市捐献物资情暖千万家”活动,紧急筹集总价值近10万元的物资配送到南宁市6城区的52家社区爱心超市,才初步解决了问题。
“如何保证爱心超市不再出现物品荒,如何保证它长效发展,是我们一直要思考的问题。”团南宁市委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
12月2日,南宁市江南区菠萝岭社区的红亭爱心超市成立。记者在里面看到,面积不算大的爱心超市日用商品一应俱全,文具、百货、家电等琳琅满目。和别的爱心超市有所不同,这家超市有企业和江南区爱心协会两个东家,商品按照市场价格销售,不单只面向社区的困难户和低保人群,而且对所有的市民开放,所得的利润企业和爱心协会对半分成。企业所得的部分用于超市自身的发展,爱心协会所得则转化成提货卡和优惠卡,用来扶贫济困。
获得爱心提货卡的居民可以按照100元/月的标准,免费提取超市的商品,江南区爱心协会每月分两次发放给居民。领取了爱心优惠卡的居民,则可以享受超市商品零售价的6折起优惠。超市在进货后录入商品信息时,就已经将折扣信息录入到条形码中,只要一刷卡就知道折后是多少价钱。
其实,早在2006年1月,南宁市中山街道南国社区爱心超市就率先对这种“以商养慈”的市场运作模式进行了探索。社区成员韦冠宁承包了这家爱心超市,经营普通商品买卖的同时,担任爱心超市的日常管理工作,每月向爱心超市投入一定的资金,利用特长为困难户修理家电。
“我们社区爱心超市利用了临街的地理优势,有的社区爱心超市在楼房的12层或者在街道角落,并不适合这种运作模式。”南国社区副主任廖峰分析,“以超市养超市的路子,我们还在探索实验中,今年发生物品短缺时,我们的超市也就是比其他的多维持了几个月而已。”
“我们想对贫困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给他们创造再就业的机会,”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说,“可是具体请培训机构、场地租用都需要资金,社区能力有限啊!整个就业形势严峻,给他们介绍工作也困难重重啊!”
由于物价上涨,加上米、油、面等食品是一些生活常用物品,所以锅、盆等长期使用的物品没有那么畅销。很多爱心超市尝试把不畅销的物品义卖,用来购买畅销物品,可是销量不好,此活动没有开展下去。
“等、靠、要都行不通,我们一直在考虑新的路子和方式。”覃柳深有感触,“下一步想联谊一些大型超市,因为超市有很多挤压变形却包装完好、不影响使用的食品,肯定不好卖出去。我们想倡议他们把这些食品捐赠给爱心超市。”本报南宁12月1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