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司司长郑来权
新华社记者 沈敏 凌朔
“中国在"十一五"国家发展规划中设定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在我看来,这就是中国对国际社会自愿做出的关于减排温室气体、缓解气候变化的具体承诺。
一些国家指责中国没有作出减排承诺是不符合事实的。”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亚太经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司司长郑来权10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在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方面,降低能耗与减少排放实质上是一样的意思。中国已经主动提出一个很宏大的目标,这是一个好榜样,这种出于自愿规划的目标应该为国际社会所承认。”这是郑来权将在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的观点。
巴厘岛会议的争论焦点之一在于是否应该要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一样作出减排承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此议题上各有立场。
郑来权对记者说,比起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未定型,也面临更多变数,强制发展中国家设定减排目标,技术上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敦促发达国家进一步承诺减排目标的同时,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改善和改革现有的市场机制,把减排目标转化为市场动力,使气候危机转化为商机,既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谋求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减轻发达国家减排压力。这是他准备和与会各国专家讨论的议题。
郑来权说,清洁发展机制(CDM)是重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机制。发展完善CDM市场,资金和技术来源都不是问题,但目前对CDM项目标准规定过于严格,比如必须证明该项目是用于非商业营利目的,这限制了CDM市场的发展。
他认为,应该放宽CDM项目标准,对于技术标准(关于认定是否有效减排)则应从严掌握。通过放宽标准,扩大CDM市场,可以有效推动减排工作。“即使是商业营利项目,只要能达到切实减排的目的,就应该被纳入CDM市场机制”。
新华社曼谷12月10日电
小资料
美国政府对气候变化所持的立场 2001年3月28日,布什政府明确表示反对《京都议定书》,理由是它“违背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对发达国家有失公允”。
2001年6月11日,布什表示,仍然不能确定“全球变暖到底有多大部分是由人类造成的”。
2002年2月15日,虽然身为发达国家,布什政府仍提出了美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计划,宣布对那些自愿减排的商业企业予以税收激励。
2004年10月8日,在谋求连任的竞选活动中,布什重申他对于《京都议定书》的看法,认为“美国加入的话,代价就是会使美国人丢掉许多工作岗位”。
2005年7月6日,布什赴欧洲参加八国集团峰会时首次对外承认,“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起全球变暖”。
2007年1月23日,布什首次在国情咨文中提及全球变暖问题,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依赖于技术进步及使用乙醇等可再生能源。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因此,拒不批准《京都议定书》的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不负责任的态度一直遭到国际社会的严厉批评。
近年来的国际气候变化会议多次敦促美国政府履行自己的减排责任,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