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公务员报考人数创纪录 父母之命还是求饭碗(图)

 2006年上海市公务员招考名额是2497人,报考人数超过3.7万 图CFP
2006年上海市公务员招考名额是2497人,报考人数超过3.7万 图CFP

  今年,全国有64万人通过审核参加考试,人数创历年之最——

  为啥考公务员的人越来越多?

  姜燕

  12月9日,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启动,全国共有64万人通过审核参加考试,人数创历年之最。

  考生中有多少人是真正想当一名公务员?有多少人只是为了找个稳定的饭碗?有多少人为了晋升或调换工作?有多少人是承父母之命去考?又有多少人只是把它当成一次练笔?

  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考生,探询他们考公务员的理由。

  2年来参加了8次考试

  陈亮(化名),2005年大学本科毕业,法律专业,现在上海市一街道办事处工作。从2005年起,他参加过3次国家公务员考试,2次上海市公务员考试,3次“蓄水池”(储备干部)考试。

  2005年,陈亮参加了“双考”,国家公务员和上海市公务员考试都报了名——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和共青团上海市委。考试双双通过,但阴差阳错,他没被录取。

  去年,他考国家公务员差了0.2分。上海卷笔试通过了,但体检了好几轮之后,还是被刷了下来。前几天,他又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感觉“国考”越来越难,答题时间也不够用。考完后心里没底。不过国家公务员并非他的主攻目标,接下来的上海公务员考试才是最要紧的。

  在采访的十多名考生中,参加过“国考”和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的过半数,并已考过三四次。有的人戏称自己“矢志不渝”地考公务员,但问他为什么考公务员时,却一时语塞。

  考公务员是让父母放心

  陈亮的职业目标很明确:从政。这也是他坚持不懈考公务员的原因。可是像他这样对待公务员考试、对待自己职业规划的人有几个呢?

  邓先生现在上海市一个政府机关工作,属于事业编制,这个身份让他感觉自己在单位里像“二等公民”,别人看过来的眼光都刺眼。考不上公务员,他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也就不想在这里长期做下去了。

  钱小姐现在是一个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她是法律专业的硕士,择业时,这个专业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当律师,二是考公务员。钱小姐权衡利弊之后,还是选择了公务员这条路。

  曾经在IT业做得不错的张先生就比较痛苦了,考公务员完全是难违“父母之命”,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升职的机会,前来报考一个街道办事处的职位。他忍不住叹气,从此以后自己就是庸人一个,事业上再无追求了。

  事实上,受父母意见影响选择考公务员的人不在少数,或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在心里想过:“找份稳定的工作,父母也就放心了。”

  对更多的人来说,这种“一考定工作”的路,不走白不走。花的钱不多,投入的精力也不大,考上了算运气好,考不上也无所谓。

  “2考”“3考”和“4考”

  在应届毕业生中,流传着一些特殊的名词,“2考”和“3考”,前者指国家公务员考试和上海市公务员考试,后者还要再加上一个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甚至还有“4考”,除了国家和上海的,还有报外地公务员考试的。

  对于这些人来说,公务员考试,仅仅是择业的一个途径,而不再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追求。于是,在大四或研三这一年中,总会有一些人把国家和几个省的公务员考试时间排成表格,然后东奔西走地参加考试。当然,他们并非特别想到哪个地方去当公务员,也知道自己未必能通过国家公务员的考试,报考目的,一个是寻找工作机会,另一个则是主要的,就是“练练笔”。陈亮报考国家公务员,同样有这样的想法。

  “从这个角度看起来,报考公务员的数字有点虚高。”邓先生不无揶揄地说。

  考之前已确定录取对象

  “痛苦”的张先生别无选择,在考之前他就知道自己能考上,因为父母已经帮他联系好了一个单位。这样“倒考”,更令他觉得索然无味。

  对于其他一些考生来说,这样似乎有失公平,有时候甚至变得十分残酷。邓先生讲述了一个他听来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近两年。一个东北的女考生接到一个公务员面试通知,并得知录取比率是1:3,她兴奋地乘着火车去了上海。当时,她刚生完孩子,还在坐月子。等待考试时,其他考生告诉她,这个岗位可能是给事业编制的人转公务员的,录取几率很小,大家不过是“陪太子读书”。果然,东北的女考生落选了,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失望地又乘着火车回家去了。

  虽然这个故事有些极端,属于个案,但听到的人心里都有些刺痛。

  培训班广告用语太过分

  和考研一样,公务员考试的培训班越来越火了,许多辅导书后也附上了培训班的广告,每一个都说得很神,“高度权威”、有“极好的培训业绩”。

  “他自称权威,凭什么?哪里承认他的权威?如果国家承认这个培训班的权威,那还了得?”陈亮觉得这种广告太过分,没有“职业道德”。

  但他还是无奈地花2000元,报了包括“考前点睛班”在内的好几个培训班。为什么?陈亮说,不去培训一下,心里总放不下。况且公务员考试分数线和总体成绩有关,说白了是自己和自己竞争,当然考得越高越好。“公务员经济”之所以热起来,也正是抓住了考生这种心理。

  培训班都是周末上课,于是,忙碌了一个星期之后,陈亮还要去上课,从上午9时一直到晚上6时,整整一天。他所读的培训班在上海市已经有3个培训点,规模越来越大,三四百人的教室,还加了两排椅子,每次上课都坐得满满的。他每次都要提前一两个小时去抢位子。

  网上有很多考公务员的论坛,不少人考前考后喜欢上去“逛逛”,有时候也发发牢骚,骂考试越来越“变态”,出题思路越来越怪,题量越来越大。骂两句,只是为了发泄一下。

  陈亮没有加入骂的行列,他觉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中,80%纯粹是为了选择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出就业现状的不稳定性,以及一种不和谐的劳动关系。“只要就业环境和谐了,劳动者的地位得到了保障,再过10年或更短的时间,公务员热可能就会降温。”评论 07121210301

  【焦点关注】

  公务员职业风险加大

  考生“剃头挑子一头热”,报名、培训、考试,不亦乐乎。考试的另一头——招考方,对报考者的素质和心态又是如何看待的?共青团闸北区委副书记黄蓓华,以自己10年公务员从业经验,谈了一些个人想法。她曾经是1997年恢复公务员社会招考的第一批考生。

  她认为,很多年轻人在报考公务员之前,完全冲着对公务员的传统印象——稳定、收益高、淘汰率低,特别是有很多人受了父母的影响,盲目报考。但这个职业正在慢慢发生变化,一系列行政法规的出台,对公务员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风险加大。如果一味抱着传统的想法,走进这个行列后,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近几年,招收公务员都倾向于历届生。因为从用人角度看,历届生在工作中责任心更强,对人生和职业有规划,面对挫折和新的工作要求时,适应能力较强。

  而考公务员的应届生,通常在学校成绩优良,不少人在大学里已入党,各方面发展非常顺利,属于重点推荐对象。但进入职场和在学校完全不同。从现实情况看,应届生在合作和吃苦精神、抗压性和耐挫折性上,还需要好好磨练。

  黄蓓华还提醒准备报考公务员的年轻人,当公务员意味着踏入政途,需要有长期吃苦的准备。各方面能力的积累和培养,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要在公务员岗位上有很好的发展,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报考前,最重要的还是要认清自己的要求,了解个人的性格特征和能力水平。

  另外,应届生也不宜毫不考虑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放弃大学4年为所学专业付出的努力,盲目地报考公务员。眼光应更开放些,看到其他很多职业和岗位的发展潜力,不要都去挤“华山一条道”。 本报记者 姜燕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