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决策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大连 大小规划都做环评
2007年11月21日上午,随着大连市长夏德仁按下爆破启动按钮,大连港寺儿沟油区最后两根45米高的大烟囱轰然倒下,大连东部港区搬迁拆除工程顺利竣工。
这样的愿景背后,是大连的新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的规划环评——大连是全国沿海第一个完成规划环评的城市。
《环评法》一出台,大连就把目光瞄准了规划环评
“我家的窗户就对着那个旧工厂,夏天都不敢开窗户。”这样的抱怨在大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大连市是重化工业城市,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工厂与居民区毗邻,城市布局不合理,结构性污染严重,产业格局与城市环境的矛盾突出。
大连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还不仅于此。如何设计好产业链条,让资源配置更合理;如何处理重化工产业与发展旅游产业的关系;如何与周边相类似的口岸城市合作互补,形成特色,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大连的城市发展面前。
要让城市更科学地发展,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有环境理念指导的发展规划。2003年,《环境影响评价法》一实施,大连就把眼光瞄准了规划环评。“城市的发展必须走出‘身在此山中’的尴尬,用关爱环境的战略眼光勾画蓝图。” 大连市委书记张成寅这样说。
2005年8月,大连市启动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规划《大连市城市发展规划》的规划环评,作为开展规划环评的切入点。
由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大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大连规划环评课题组,在分析大连市资源与能源利用现状、土地适应性、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对城市功能定位、规划布局、产业结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把市域划分成4类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依托规划环评成果,大连对全市各类大小工业区认真梳理,确定了“十一五”期间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和重点工业区。
把大连细化为5652个网格,确定基本的生态格局
“大连市做的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以土地为载体,以聚集度(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为核心调控要素,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显著的不确定性。”作为大连规划环评项目组组长,清华大学副校长陈吉宁来到大连,和他的团队用环境医生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这样一份规划。
项目组以1.5×1.5公里为单元,将大连分成了5652个网格,通过对这些网格的细化与分析,来确定大连市基本的生态格局,分析城市发展规模、环境容量等等。评估组还设计了一套模型,对大连市每一步发展进行模拟实验。
专家组还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针对原规划拟定的石化产业空间布局分散问题,提出“集中布局,整合资源,推动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措施,对于控制石化产业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针对岸线产业布局散乱、滨海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问题,提出“以自然岸线保护为核心,根据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统筹规划港口资源开发利用”等调整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岸线产业的整合和滨海湿地资源的恢复;在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中,提出进一步调整中心城市用地布局等刚性指标,从源头上避免了用地性质改变对基本农田、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产生的不利影响。
以整体规划环评为基准,各类区域环评全面展开
城市总体规划环评完成以后,人们更加关注如何让它真正发挥作用。“规划环评报告书不是锁在深闺的娇女,让它指导城市的发展,才是目的。” 大连市环保局副局长梁宏君说。
为了使规划环评不流于形式,2007年6月,大连市政府邀请陈吉宁教授为各区市县、政府各部门的领导作了一次关于大连市城市规划环评的报告,旨在引导各级政府部门高度认识规划环评的重要性,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
按照规划环评报告书对城市区域的划分,大连首先从优化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入手调整原有的城市功能区划。围绕规划环评所确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大连把所有工业企业由城区搬迁到相应的工业园区,腾出土地扶持发展以软件外包服务、金融、物流等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
同时,通过建设新工业区,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大连煤气厂、大连染料厂、大连玻璃厂等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在搬迁改造的“礼炮”声中告别城区,它们将在新的发展天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今年4月,大连市启动了部分开发建设规划和市级“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的环评工作,使规划环评进一步向重点开发规划、专项规划推进。以市域整体规划环评为基准,各类工业区的区域环评已经全面展开。
大连市共有区级以上工业园区58个,已做区域环评的36个,占总数的62.1%。大连市城市发展规划环评、大连港总体规划环评、大连金港区总体规划环评、七贤岭基地规划环评均已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审查。大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评、长兴岛总体规划环评已报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进行审查。大连热电、能源等其他一些专项规划环评也将陆续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