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建设”制度创新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据新华社重庆12月12日电 记者朱薇崔静3100万人口中有80%左右在农村,城乡收入差距高达4∶1,700多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大城市大农村二元结构突出的重庆今年6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到2020年完成800万农民变市民,重庆再次面对一个重大社会难题。
在劳务输出大市重庆,“棒棒”曾一度成为进城务工农民的代名词。由于缺少文化技术,大多数农民进城后只能靠体力吃饭。让农民工吃上技术饭,成为重庆建立新型农民工制度首要要义。
今年,重庆永川区提出“义务职教”,对当地没有考上高中或大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全免学费的义务职业教育。力争在3年内,让区内每一个新生劳动力都拥有一项以上劳动技能,从源头上消灭“力哥”,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工人大军。
“3年后,永川只有技工,没有农民工,"棒棒大军"将被一大批高素质、新型的技术工人所替代。届时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土地,实现技术性就业。”永川区委书记刘强信心十足地说。
农民工对务工所在城市能否产生归属感,稳定的居住保障是关键。在重庆,农民在城镇购买商品房均可享受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而自愿退出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更可享受到政府提供的购房补贴。
南岸区采取“政府投入、社区管理、市场运行、以寓养寓”的模式,投资250余万元建成覆盖全部街道的7个“阳光公寓”,入住农民工达4000多人。南岸区龙门浩街道的“阳光公寓”里,140多位农民工有图书室、文艺表演队,还创建了自己的文化网站。54岁的农民工冉长明说:“这里人均居住面积为8平方米,住宿费加水电气费用,一个月只需46元。以前打工时只能住在石棉瓦房,苍蝇和蚊子多得很,每月还要100多元房租。”
明年,南岸区还将为农民工推出1万套低价房、低租房。梁平县和垫江县对自愿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农民提供经济适用房,家庭收入不高的农民可享受廉租房。
“小病拖、大病扛”曾是许多进城务工农民生病后的处治方式,他们难以公平享受到公共医疗服务的“阳光”。为确保农民进城务工“病有所医”,从10月1日起,重庆正式推行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农民工参保后个人每月只缴5元钱,患病后最多可报销额23万元。该制度试行第一个月,农民工参保人数达到14981人,参保农民工从缴费次月买药、就医、住院所产生的3类医疗费用便可由医保支付。
参加“农民工大病医疗险”的民工,也可在家同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重庆为农民工建立起从农村到城市全程衔接、易转移的医疗保险制度,为农民变市民筑起严密的医疗保障基础。
谈到在城里务工忧心事,曾经两次旁听重庆市人代会的农民工吴平仍表示:“最怕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时生活无保障。”吴平的担忧也正是目前大多数农民工宁愿家里的土地撂荒、也不退出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转户进城的症结所在。
为此,7月1日起,在重庆务工的农民工上了由市级统筹的养老保险,农民工个人每月只需缴纳50元,退休后每月可领取360元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