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顶着压力来华对话
本报特约记者 柯布尔
12月10日深夜,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乘坐的美空军专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身穿黑色大衣的保尔森脸上没有一丝疲惫,刚下飞机便与前来迎接的中方官员聊了起来。
对于保尔森来说,北京这座城市并不陌生。这位素有“中国通”之称的美国财长,去年12月曾率领阵容庞大的美国代表团,来北京参加中美首次战略经济对话。时隔一年,保尔森再次来京出席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虽然美方代表团延续了去年的超豪华阵容,但保尔森这次来华的担子并不轻。
美国舆论“噪音”升级
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12日在位于河北香河的“天下第一城”拉开了帷幕,会期为两天。据报道,以保尔森为首的美国代表团延续以往强大的阵容,团员包括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长莱维特、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等9名政府高级官员。出席对话的中方官员来自商务部、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和卫生部等部委,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领衔。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设置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两国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长期性、战略性经济问题。从今年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来看,保尔森此次来华,承受了国内巨大的压力。
今年以来,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有所增加。一方面,美国会涉华经贸议案激增,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倾向日益明显;另一方面,美国发起对华贸易争端解决案件的数量不断增加。像今年10月份,美国对中国铜版纸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另外,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为今年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个热点。4月以来,美国一再挑起有关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争端,从宠物食品到汽车轮胎,美国媒体就这些话题大肆炒作。上述种种现象表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今年又有升温的趋势。
而且,随着大选临近,对华经贸议题也成为总统参选人辩论的焦点之一。12月7日,民主党参选人在爱荷华州举行了一场党内辩论会,会上,对华贸易逆差、产品安全和中国能源需求等问题成为主要议题。参议员奥巴马公开呼吁,“美国需要在谈判中对中国更加强硬”。总统热门候选人希拉里则表示,若当选“将使用各种手段,促使中国改变其行为”。
保尔森面临又一次考验
就在保尔森率领的代表团启程前,美国媒体和学界就开始猜测此次对话的焦点。美国《华尔街日报》12月6日报道,预计双方将就中国产药品、食品和饲料的安全性问题签订协议,但美方将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遭遇较大阻力。
此外,人民币汇率和金融市场开放也是各方关注的重点。德国德累斯顿银行驻北京资本市场主管弗斯特说:“保尔森很可能会提醒中国:中国应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做出更多努力。”
与此同时,美国不同的利益集团也开始提出自己的期许。12月7日,美国制造业团体称,希望这次对话能促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并使人民币加速升值。美国电信行业协会则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批准进一步对美国电信行业敞开大门。鉴于此行议题复杂,美国政界人士认为,今年的战略经济对话是对保尔森的又一次“考验”。
四处游说营造气氛
面对重重压力,保尔森和他的班子不得不为对话做出最为充分的准备。11月27日,由保尔森任命的财政部负责中国事务和战略经济对话的特使霍尔默,在美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发表演讲称,目前战略经济对话已经成为“美中关系的新型主导机制”,该论坛为两国政府在高层次上的交流提供便利,能够使双方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从而实现双赢。
保尔森甚至亲自出马,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重要性做宣传。12月5日,他在美国“亚洲协会”演讲时表示,美中两国领导人都面临经济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情绪的挑战,而战略经济对话是消除保护主义情绪和澄清误解的“宝贵手段”。
同一天,保尔森还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他在采访中呼吁中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承担自己的“全球责任”。“目前,中国的增长非常重要——对于中国及全球其它国家和地区都是如此。全球经济成功关系到中国的利益,而中国的持续增长也关系到我们的利益。”
新闻分析/ANALYSIS 战略经济对话成为“减压器”
在中美经济联系日渐密切的今天,战略经济对话已成为两国沟通和解决战略性经济问题的重要平台,某种程度上,这一机制也充当了美方对华施压的“减压器”。事实证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有效而且不断完善的。
从美方来看,财政部特使霍尔默曾表示,中美进行两轮对话以来,美国政府各机构已多次“借助”战略经济对话开创新的局面,取得包括签署航空服务协议、展开能源安全和环境合作等若干具体的成果。保尔森本人也对自己一手创建的对话机制赞赏有加。此前他对媒体称:“如果没有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美中不可能在经济问题上取得这么多进展,也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牢固的关系。”
中方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也持有积极态度。商务部副部长陈德铭最近称,首次和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证明,这一机制有助于加强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发展,促进互利共赢。(柯布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