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高级别会议开幕。
新华社记者 刘 宇摄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旨在拟定“巴厘岛谈判路线图”,使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的减排工作能顺利进行。围绕着“减排”与“减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歧仍是此次会议的焦点。
发展中国家呼声高
在12月12日巴厘岛高级别部长会议召开前,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公布了决议草案,对发达国家近期减排目标设定了具体数字,即2020年前其应减排温室气体25%至40%。
草案重申,“减贫”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仍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问题。这一立场肯定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心声。
此次会议,很多发展中国家强调谈判的重点应在发展低碳经济所需的技术合作与转让问题上,延续京都协定的基本原则。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长德博埃尔表示,世界要注意发展中国家“关切”的问题。非洲国家就在发言时称,非洲大陆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都为世界最低,却要承受气候变暖带来的高昂代价,饥荒和缺水问题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大洋岛国代表马尔代夫则表示,地势低又贫困的国家最脆弱,发达国家对“全球变暖负主要责任”,要承担对“岛国气候难民的义务”。
发达国家观点各异
12月12日,澳大利亚向联合国递交了《京都议定书》的批文,承诺2050年前将减排温室气体60%。澳总理陆克文强调“所有发达国家”都应把“目标”落在“行动和事实”上。在与印尼的磋商中,澳签署了3300万美元的协议,以启动“森林碳伙伴基金”帮助印尼抵制伐木行为。一向对气候问题态度积极的欧盟也发挥着“领军人”角色,不仅支持会议的减排草案,还将欧盟区目标提至30%。欧盟称“实现这一目标很关键”,并明确表示不给发展中国家设定减排义务。
作为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美国仍拒绝为发达国家设定的减排任务。在澳大利亚加入京都体系后,美成为工业化国家中的“孤立一员”,美代表团也未表明会改变对京都协定的立场。坚持减排“自愿”而非“强制”的还有日本、加拿大等国。自京都协定生效以来,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降反升,年均递增8%。此次日本代表团表示不要设定“减排的具体数值”。
在协助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上,发达国家的态度也不一致。欧盟表示愿意积极推进与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合作。美国虽支持成立“国际清洁能源基金”,却坚决反对此基金打击美国企业开发新技术的“积极性”,也不支持以低价转让减排技术的“知识产权”。
会议取得初步成果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气候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道德挑战”。此次会议所要绘制的巴厘岛谈判路线图至关重要,关系到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15次缔约方大会能否取得进展,及2012年后人类应对变暖的具体步骤。
因某些发达国家坚持“发展中国家应减排”的老腔调,谈判并非一帆风顺。77国集团直言发达国家未良好的履行减排任务,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与资金合作方面也出现“信任缺陷”,这已成应对气候问题的“挑战”。日前,世界发展运动组织又发布了一份报告,再次将“地球变暖”的原因指向发达国家,“历史责任、当前人均排放量”的事实需要富国“率先行动”。
虽然“硬性排放指标”未必能写进声明,会议也取得了一些成果。12月10日大会决定对清洁发展机制交易项目征收2%税费,帮助贫困国家对抗气候变暖。世界银行也在12月12日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森林保护方面,各国已初步达成一致,富国将支付巨资奖励不砍伐树木的贫困国家。中国、南非和巴西等主要的新兴经济体也提出建设性方案,受到大会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