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重庆卫视的大型“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被广电总局停播。这次“叫停”成为全国“选秀”节目的转捩点,纷纷扰扰的各类“选秀”尘埃落定,在跻身“主流”之前,“选秀”似乎过早耗尽了它的草根精神。
“选秀”这几年
如果说1988年广州电视台的《美在花城》和1998年福建东南电视台的《银河之星大擂台》只是国内“选秀”节目的萌芽,那么湖南卫视2003年的“超级”系列则开启了国内“选秀”节目的黄金期。
据“超女”总导演王平介绍,与以往选拔类节目不同,2003年的第一届《超级男声》直接借鉴美国的《美国偶像》海选机制。不仅参与者可以是毫无资历的泛泛之辈,而且电视机前的观众可直接用短信投出自己心中的第一名。选秀节目从此变成了观众和选手直接互动的“平民狂欢”。
“颠覆”的效应是震撼的。2004年,“选秀”节目继续走高。东方卫视推出《我型我秀》,央视推出《梦想中国》;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女”把“选秀”热浪推向高潮。全国范围的海选和激战让人们牢牢记住了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等等一批“邻家女孩”,也见识了“玉米”“凉粉”“笔亲”等“粉丝”们的狂热。“超女”为湖南卫视带来的收益逾亿元。巨大的利益驱动使“选秀”节目在2005年以后“遍地开花”。但同样在这一年,“超女”选拔中不时爆出的黑幕也为日后“选秀”节目的急转直下埋下了伏笔。
进入2007年,各类“选秀”节目很快就疲态尽显。《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快乐男声》《绝对唱响》四大节目收视率下滑,央视的《梦想中国》和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突然停办。紧接着,后来备受诟病的“红楼梦中人”全国选秀登场了。“经过那么多"选秀"的一哄而上,四大节目的影响力与两年前的"超女"已不可同日而语;"红楼选秀"是个例外。问题恰恰在于,它没能重新树立选秀的标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混乱和黑幕把这档"选秀"节目推上了悬崖。”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原副主任、评论家常祥霖如此评价。
从“草根英雄”到“没落新贵”
“"选秀"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云南大学新闻系教授单晓红分析说,平民式“选秀”从一开始就扮演着草根英雄的角色——鼓励个人奋斗,不设定门槛,不要求专业,尤其参与者与观众之间的亲密互动完全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大大激励了怀揣梦想的“凡夫俗子”,充分彰显出草根文化的巨大魅力,也显示了一个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胸襟。
可惜,对“游戏规则”的极度轻视最终使这档曾经使万人空巷、迷倒众人的节目迅速变成“没落新贵”。“短短两年时间,扎堆冒出来的各类"选秀"节目无论是选手造型、风格,还是晋级方式、比赛程序都如出一辙。就连制造"丑闻"的手段也很雷同。正如当年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之类的比赛让人厌烦一样,那么多类似的、丑闻不断的"选秀"在那么短时间里的轮番轰炸,观众的好感当然会迅速消退。”单晓红说。
2007年,声势浩大的“红楼选秀”充分暴露了这类节目的浮躁心态。在“挟名著以令天下”的语境中,它历时7个月的喧哗与躁动比之其他“选秀”类节目有过之而无不及:黛玉李旭丹“死而复生”,23万选手无一人可中选宝玉一角,金陵其余“十钗”、刘姥姥等重要角色没有着落,各赛区海选规则不一有如儿戏,各种内定传闻最终变成现实……“红楼选秀”基本丢失了节目应有的体统。
2007年,“是非”和“商业”成为国内“选秀”的重要标志,自杀、堕胎、同性恋等丑闻层出不穷;“过度参与”则彻底动摇了“选秀”节目的根基。2005年,观众还可以通过短信造就明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今年,除了短信还可通过声讯、QQ进行网络投票,但观众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掌控节目的走向:职业投票组、幕后“操盘手”的出现使一切都失控了,人气比赛逐渐演化成赤裸裸的金钱角力,观众的真诚付出遭到了空前伤害。
“更关键的是,选出来的明星后继乏力,说明国内明星工业尚无法和海外同类节目相提并论。因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选秀"缺乏持续动力。”昆明时尚前沿模特经纪公司负责人况志超剖析道,无论“天娱”还是“上腾娱乐”“东方之星”,这三家包揽“超女”“快男”“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选手的公司,都没有能力延续选手好容易聚集起来的巨大人气,这无疑大大耗费了选秀资源及其后续生命力。
“选秀”节目出路何在
今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叫停《第一次心动》之后即对整个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倾向进行了整顿,业内普遍认为国内“选秀”走到了拐点,其未来不容乐观。
常祥霖指出,在我国,“选秀”类节目还算不上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对其占用国家电视台资源的行为今后应慎之又慎。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坦承,“选秀”走到今天这一步,很多方面都需要反思。商业带动传播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商业竞争本身完全不讲规范、出尔反尔、失去监管就会令人“作呕”。“很多选秀节目低俗、猎奇,是赤裸裸的商业攫取(比如无节制的投票、拉票和过度包装等等),这是对观众参与热情的践踏和亵渎,所谓互动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强调,任何商业秀、艺术秀都应该有品位,相互尊重。这样的选秀才可能重新赢得观众。”
作为“红楼选秀”的商业合作伙伴之一,北京索贝投资机构宏福品牌中心负责人张旭东承认,我国的“选秀”活动还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选秀”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要使“选秀”与商业的交融更默契、更成熟。在带给观众文化享受的同时提升企业知名度,真正实现双赢。二者应该在规范的基础上相互借力、互为平台;“选秀”也许不会跻身社会的主流文化,但通过严密的制度设计,“选秀”文化才有未来,也才可能长盛不衰。
提高节目品位,减少低俗噱头,向展示真才实艺的道路回归、保证观众参与环节的公平公正等等,这些无疑都是“选秀”节目的出路所在。但机会还有吗?广电总局有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明确表示,原则上,省级电视台还可各办一个,但海选、PK和短信之类的规则将会取消。
回头来看,“选秀”在2007年的“生命垂危”,充分显示出国内电视业自律与想象力的“极度匮乏”。“在如何发掘品牌价值、造就商业明星、保证商业链条的完善发展方面,国内的"选秀"甚至还没能真正起步。”况志超说。
新华社记者 陈鹏
新华社昆明12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