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哈电集团公司生产制造的三峡机组中重要的核心部件——转轮。
哈 宣摄
在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接轨世界技术,打造民族品牌”,一行大字高挂在车间墙上。
党的十七大代表,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宫晶堃说:“是自主创新让哈电实现了新的跨越。我们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创新体系,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创建56年来,哈电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1176亿元,其中2002年到2007年上半年完成788亿元,超出过去51年的总和。
截至目前,哈电集团的国际工程出口和总承包合同金额已近130亿元人民币。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哈电集团初创之际,我国的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上世纪50年代初,哈电的老一辈专家在参照部分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研制出我国首台水轮发电机,揭开了中国发电设备制造的序幕。
世纪之交,哈电集团进入国际合作和自主研发并举阶段,与国外厂家通过“技贸结合、技术转让”方式,合作生产大型水轮发电机。集团先后与12个国家的28家公司建立合作生产关系,生产的大型水电机组品种达12个。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为哈电集团提供了重要舞台。特别是在三峡右岸发电机组的国际竞标中,哈电以其产品的高效率和高稳定性,获得4台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整机制造合同。
短短几年,哈电集团实现了从引进国外技术到自主研发的跨越。
哈电集团所属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伟章说:“三峡右岸4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中标,标志着哈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的梦想成了现实。”
由此,哈电集团不仅为我国大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发言权,也迈开了自身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坚定步伐。
“要成为一颗种子”
三峡右岸水轮机转轮的主要设计者、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刘胜柱说:“国外公司的技术也不尽完美,交付给三峡的转轮,在稳定性方面没能全面达到要求。这一问题被写进了右岸的招标书中,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就有了优先中标的机会。”
最终,哈电集团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采用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稳定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因此成为最终的赢家。
哈电机副总设计师、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副所长覃大清说:“我们要有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成为一颗种子,而不是做一片依附别人的树叶。哈电集团现在已经开始挑战100万千瓦水电机组,向世界领先水平跨越。”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只能当别人的"小伙计"。”哈电集团技术顾问吴新润说。为了掌握核心技术,吴新润和同事们经过连续3年的科技攻关,研发出完全自主技术的70万千瓦空冷式发电机组。
哈电集团在三峡右岸发电机组招标中竞标成功以后,又在小湾、龙滩、拉西瓦水电站机组招标中,与世界著名的发电设备制造公司过招取胜。2006年,哈电集团新签约额达到285亿元。如今,集团的产品生产订单已排到2010年。
延伸阅读
2006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8.9%、24.9%、32.2%和40.2%。黑龙江省“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建成国内一流、特色突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重大装备制造集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