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冯华)我国农业正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转变。农业部今年启动的循环农业促进行动通过普及应用节约型农业新技术,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降低生产成本,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有效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这是记者从农业部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张凤桐介绍说,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比较效益的重要途径。力争到“十一五”末,新增户用沼气1800万户,全国沼气总量达到4000万户;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化肥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农药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全国秸秆青贮数量达到2.5亿吨,氨化数量达到6000万吨;建设100个秸秆生物气化和固化成型示范点;重点建设1万个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使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为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农业部今年发布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涵盖畜禽粪便、秸秆、小风能、省柴节煤、耕作制度等农业生产生活各方面。全年新增户用沼气450万户,据测算,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平均产气385立方米,可节约薪柴1.5吨或节煤1吨,节电100千瓦时左右,节约燃料费300元左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已由去年的600个县增加到1200个,水肥一体化、集雨灌溉、膜下滴灌等8项技术模式得到重点推广,建立示范区45万亩。
在循环农业促进行动中,乡村清洁工程成为新亮点。目前全国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已达1000多个,这些示范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均达到了90%以上,化肥、农药减施率达到了15%—30%,不但有效防治了农业面源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也大大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促进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