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
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林正刚——
竞逐全球首个“绿色”技术中心 武汉绝对有机会
在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效应带动下,世界500强美国思科公司迅速把目光投向了这座中部重镇。
160亿美金的“思科蛋糕”
“思科在武汉设有一个办事处,并与本土和外地在汉的共80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林正刚介绍,对于思科整个在华战略布局,这仅是“冰山一角”。
今年11月,思科全球CEO约翰·钱伯斯在北京高调宣布,思科计划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在中国承诺投入160亿美元,“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将是其在华发展的战略重点。
据林介绍,未来思科在中国的投资方向主要包括IT教育,本地采购、风险投资等领域。而武汉优势的教育资源,早已吸引了思科将其四所网络技术学院落户于此。“未来我们还会考虑在武汉做一些包括风投在内的其他投资。”林正刚表示,他选择项目的标准是,一有创新模式,二与网络有关,并不会与现有的合作伙伴产生竞争。”
向东部沿海学管理
在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林正刚认为,包括武汉在内的内地城市,需要引进的不仅是产业项目本身,更重要的是“信息时代的管理模式”。
与此相关的一个焦点是,在武汉获批“两型社会”新区后,高能耗等传统制造业的引进,被普遍认为“将面临诸多门槛”。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通过自身管理模式变革来提升盈利能力,被看成是提高生产力的一大着力点。
“目前,思科公司自身的管理的运营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我们倡导的是Web.2.0的管理模式,这样可以大幅减少流程环节,提升管理效率。”在林正刚看来“世界是平的”,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超过美国,“信息化办公的基础已然形成。”
“我们的一些外包项目,在选择给谁接单时,考察的往往不是产能,而是信息化水平。”林正刚说。
筹建全球首个“绿色”技术中心
此次林正刚访汉,一个关注的焦点是思科在华筹建全球首个“绿色”技术中心的选址问题。面对媒体的追问,林正刚显得语态严谨:“目前,‘绿色’技术中心的项目还处在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层面,其他的还没定。”
据林介绍,思科筹建中的“绿色”技术中心,将满足面对全球的,在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减少电子产品垃圾等方面的需求。林正刚打了个比方:“譬如我们的很多数据中心,都是耗电量很高的,‘绿色’技术中心就会研究如何去降低他的能耗。”据悉,该中心将优先满足中国的项目研究。
节能降耗本身,将产生巨大的经济附加值。该中心一旦落户武汉,其意义非比寻常。尽管林正刚一再强调“(选址)还是下一步的工作”,但他表示,头顶“两型社会”光环的武汉“绝对有机会”。
本报记者 程久龙
■ 专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袁志刚
“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是武汉今后的方向”
如今,中部地区正面临承接东部制造业的产业转移,那么,决定产业转移的根本因素是什么?昨日,在汉举办的东部产业转移战略对话会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袁志刚认为,相对政策和区域的优势来说,产业的聚集对制造业的转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称雄世界”
针对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袁志刚教授介绍,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2002年以来,每年的经济增长额都高出预期,今年在不断采取宏观调控的情况下,GDP增长预计仍然高达11%。
“数据统计,今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跃居世界第三,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位居第二!”袁介绍,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第二产业,“中国的制造业已经称雄世界!”
尽管如此,他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居民消费增长乏力,增长要素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推动;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对制造业来说,教育、医疗等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劳动者收入占总产出的比重不断减少;流动性过剩,经济面临过热及通胀风险。
产业聚集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要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必须把中国经济置于全球化。”袁认为,第三次全球化的实质是中国劳动力参与全球分工体系,我国东部沿海正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集聚地。
袁认为,这种制造业的集聚,最初是因为当地本身具有的初步优势和地理位置的优势,但他表示,相对政策和区域优势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产业的聚集。
目前,由于土地等成本因素的原因,随着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一部分制造业将面临向中部地区转移。
谈到目前产业转移的不利因素,袁分析,内地还存在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天然优势,“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是武汉今后的方向!”
本报记者 尤义(长江商报)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