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东 本报记者 李玉波
今年夏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近郊的蔬菜大村帅家营村来了几个在校大学生,说要种蘑菇。“大学生不好好念书,种啥蘑菇?”村里人议论纷纷。村民王全喜不理解,但他好奇,隔三差五就要到大学生的蘑菇大棚里看看。
如今,王全喜一听有人打听这几个大学生,就会合不拢嘴地夸:“小小年纪有文化又能吃苦。”
这些大学生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班的大四学生。“我们参加了很多次人才招聘会,招收生物技术的对口单位很少。”创业活动发起人李国光很发愁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当他看到2006年年底呼和浩特市菜价开始大幅度上涨,感觉到创业的机会来了。“当时我就想,平菇也是蔬菜的一种,本身又学过食用菌栽培,在没毕业时找几个同学一起到郊区的农村承包一个大棚,探索自己种植平菇是否可行。”
李国光的想法得到了同宿舍的解超宁、宁艳明的支持。他们当时想法很简单,要是能在郊区的农村承包一个大棚种植蘑菇,既可以实践自己学过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也可以有一些经济收入。可李国光也收到了其他同学善意的提醒:“不要盲目行动,实际操作不像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弄不好要赔老本。”原来,种植一个大棚的平菇需要上万元成本,赔了怎么办?李国光犹豫了。正在这时,李国光的老师张功得到了这个消息,找到李国光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
张功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教授,有几十年的食用菌栽培经验,他的支持让李国光他们心里有了底气。
2007年春节过后,李国光和同学们开始前期的调研工作。
调研的结论是:呼和浩特市是一个蔬菜缺乏地区,同时市民非常认可平菇的营养价值,平菇的市场销售异常红火,平均每公斤可以卖到5元,而周边农村的农民受栽培技术和气候的影响,种植平菇的并不多。
酷热的7月,李国光一行骑自行车10多公里来到帅家营村。通过与村民商量,用每年500元的价格在帅家营村租了一个3分地大只有一面墙的大棚。
由于李国光他们租的大棚只是个半成品,在种植平菇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为了节约成本,他们就自己动手搭建大棚。
第一次种平菇,许多问题心里没底。李国光和同学一边搭建大棚一边向在村里种植平菇的来自南方的菜农学习实际栽培平菇的经验。“我们为了"偷师",就到帅家营村种植平菇的菜农大棚里帮助他们干活,我们的行动感动了朴实的菜农,他们毫无保留地教我们在实际栽培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李国光说。
搭建好的大棚又小又矮,在炎热的夏季就像个蒸笼。种平菇每天要工作到晚上8点,几个人都中过暑。3个月过去了,看到蘑菇一片片冒出了头,3个大小伙子流泪了。原本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的同学,也投来赞许的目光。
由于平菇是阶段性生长,李国光他们种植的又少,刚开始每天产量只有50多斤,批发商不愿意来拉货。10月9日,他们来到位于呼和浩特市南2环路的一个路口,开始了平生的第一次卖菜。
一个小时过去了不见有人来买。旁边卖菜的菜农看着他们都着急:“你卖菜怎么不吆喝?躲在角落里谁知道你们在干嘛。”
“平菇2.5元一斤啦。”好不容易,他们喊出了第一声。由于太腼腆,那天他们只卖了25元钱。
渐渐地,吆喝卖菜已经难不倒他们了。截至11月23日,李国光他们已经赚了将近5000元。前期投入的8000本金已经收回了一多半。
“大棚里的第3批平菇已经种上了,明年春节前就可以采摘了,那时的平菇会卖到每公斤10元左右,本儿就都回来了。”李国光说。
随着他们的成功,一直持观望态度的其他同学开始联系李国光。“现在就有两个同学要求入股,我们已经准备明年开春扩大栽培规模。”李国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