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追记好战友、解放军报社主任编辑郭天一(组图)

压题照片为郭天一生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

  写在前面的话

  记者的案头,有一张美丽的高原照片,这是郭天一生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

  一个月前,42岁的战友郭天一,在牺牲前的最后一分钟,按动了照相机快门。

  他与我们永别了。但是,每当我们面对这张照片,仿佛看到他还奔走在白云深处那通往帕米尔风雪哨卡的山路上。他崇高的敬业精神、精湛的业务素质和新闻工作者的优秀品质,时刻深深感动着我们。

  今天,离天一牺牲的日子整整一个月了。
带着报社全体战友的嘱托,我们写成了这篇追记他的通讯。

  我们相信,当您展读郭天一的生命里程,也会和我们一起记住这西陲高原的蓝天白云——

  一名党的优秀新闻战士,把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对军旅的依恋、对战友的深情、对信念的坚守、对未来的憧憬,都写在了这清澈纯净的心灵底稿上!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页

   帕米尔高原,慕士塔格峰下,卡拉库力湖边,海拔3800米。

  11月14日19时许,崎岖的山路上,一辆墨绿色的越野车轮胎突然爆裂,翻下了路基。

  车上,一名大校军官和一名少校军官壮烈牺牲。他们,是解放军报社总编室二版组组长、主任编辑郭天一,新疆军区联勤部干事王伦军。

  当战友们找到郭天一的照相机,查看存储卡,发现了一幅最后的画面:蓝天、白云、夕阳,群峰披着银色的雪冠,倒映在碧蓝的一泓湖水中……

  此前,短短7天,他飞越天山南北,乘车、徒步,马不停蹄地奔波了1846公里,踏访了12个边防点位,采访了127名基层官兵,采写了2篇来自最基层的现场报道,拍摄了358张边关照片!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镜头依然对准美丽的高原,他的心依然飞翔在边疆的高天流云里……

  这是他惟一一次没有完成的采访。边防官兵却说,他留在边关的脚印,就是一篇完美的作品

  深秋,北京。解放军报社大院,梧桐、银杏树的叶子一片金黄。

  望着满园秋色,郭天一的心飞向了已经飘雪的边疆。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页

  11月初,中宣部统一部署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主题采访活动,他主动要求奔赴边远艰苦的新疆边防,打算利用半个月的时间,从额尔齐斯河畔到帕米尔高原,完成一次长途采访。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这一天,他从阿勒泰军分区出发,迈开了探寻雪域边关的匆匆脚步。

  这一路,他的脚步没有停息。

  9日清晨,寒风骤起,大雪纷飞。他赶往萨吾尔冰山深处的达尔汗边防连,执意要采访只有两名战士的阿克赛前哨班。

  400多米的陡峭山路通往哨楼。风雪像一堵堵墙,迎面压来。他几次摔倒在地,手被石块蹭破了好几处。风卷雪裹,他终于走近了执勤的哨兵……

  10日一大早,他就往克孜乌雍克边防连赶。这一程,全是“搓板路”,坐在越野车里,像骑在烈马上一样,胃里翻江倒海。到达连队,他没有喘息,马上召集官兵座谈。

  11日清晨,他来到阿黑吐拜克边防连,正赶上官兵巡逻。一声呼哨,马队跑出好远,郭天一拔腿就追去。

  这一路,他踏着厚厚的积雪,跟着马队走了好远,跪着、趴着、仰着……他举着相机不停地给战士们拍照,衣服被汗水、雪水浸透了,脸上挂了一层霜,鞋子里也灌满了雪。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页

   回到连队,没喝一口热水,他又匆匆赶往北湾边防连。

  北湾,风雪弥漫。他看大棚、转码头、钻库室,手里的笔一直记个不停,两个多小时,采访本上就记了十几页。

  14日到达喀什,他当天就奔赴某边防团驻地塔什库尔干。没想到,沿途的卡拉库力竟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

  以下,是他采访本上未竟的工作安排:

  11月15日:白天,去红其拉甫边防连采访;晚上返回团部。

  11月16日:上午,去塔合曼边防连采访;下午,去布伦口边防连采访;晚上住连队。

  11月17日:上午,返回南疆军区;下午,去克孜勒苏军分区。

  11月18日:全天在斯姆哈纳边防连采访,晚上住连队……

  郭天一牺牲之后,捧着这个采访本,军报战友们心如刀绞:“这是他惟一一次没有完成的采访!”

  但是,亲眼见证郭天一这次采访的边防官兵们说:“他留在边关的脚印,就是一篇完美的作品!”

  这次采访,他没来得及写出更多的报道。但是,热血永远是一名记者最浓重的笔墨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页

   “刚刚采访过我们的郭编辑牺牲了!”噩耗传来,阿黑吐拜克边防连士官罗仁杰怎么也不相信。

  “郭编辑的精力多旺盛啊!来我们连队那天,气温只有零下21摄氏度。他爬上20多米高的哨楼,拉着哨兵的手问冷不冷,下哨吃的饭热不热;他走进班排宿舍,伸手摸摸战士的棉垫褥厚不厚;他钻进连队的菜窖、煤棚和马厩,问我们冬菜储备了有多少、冬煤拉了有几车、冬天马匹会不会掉膘……”

  每次告别官兵,郭天一总是乐呵呵地说:“等着看我写你们的文章吧!”

  然而,车祸猝然夺走了他的笔。7天,郭天一写了两篇作品:《西陲哨卡,寒冬里的“春天”》、《基层餐桌,从单调走向丰富》。

  捧读这两篇遗作,军报的战友们想起了他临走时说的话:“我这次可能写不出什么感天动地的大文章,就是想吃吃哨所的饭,睡睡战士的铺,走走边关的路,看看边防基层官兵的生活到底怎么样”……

  他心里有个梦:给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边关。

  说真话、报实情,永远是记者最宝贵的品格。

  1995年,郭天一从总参测绘局调入解放军报社,成了通联部来信组的一名编辑。

  隔行如隔山。一名普通测绘干部当上中央军委机关报的编辑,《解放军报》看中了他什么?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页

  1992年,郭天一写过一篇调查报告,用大量翔实的调查资料,反映了市场经济大潮初起之时,军人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地方干部职工的事实。

  “军人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其危险性、艰苦性和工作强度都远远高于社会一般职业。”在这篇文章中,郭天一呼吁关注军人切身物质利益,尖锐地提出:“部队苦,最苦的是基层,最难的是营以下干部。”

  当时,这篇文章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也为高层决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如今,随着国家的科学发展,军人待遇也呈水涨船高之势。继去年大幅提高军人工资之后,今年,军委和总部又决定大幅提高基层军官岗位津贴。

  消息公布的那天,是11月19日。5天之前,郭天一血洒高原……

  他的血,总是热的。战友们忘不了,1997年,调入解放军报社的第二个年头,郭天一就跟随“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到最贫困的宁夏西海固地区采访。

  那一次,他访贫问苦,采写了4篇现场见闻,记录下“清早就赶着毛驴去拉水”的李会计、“有个吃不饱的病”的海老汉、“身在干枯的窑洞,却齐声朗诵《西湖》”的女娃们的渴盼……

  11月22日晚上,郭天一最后一篇作品上版。总编室夜班的同志实在不忍心给他的名字打“黑框”,几次用铅笔轻轻画在大样上,又含着眼泪用橡皮擦去。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页

   在战友们心中,天一永远活着!

  他走了,没有打一声招呼。战友们还在传诵着他的座右铭:“支起架子拍照,放下架子做人”

  说起只有一面之缘的郭编辑,很多边防官兵泪珠涟涟。

  ——达尔汗边防连连长伏波:“郭编辑在我们连吃饭,我安排炊事班加了两个菜,他端起来就分给了旁边饭桌上的战士们。他说:战士们长年累月守边防,生活艰苦,不用特殊照顾我,这菜还是大家一起吃吧!”

  ——克孜乌雍克边防连指导员方松平:“郭编辑到我们连队时,我们安排干部战士列队欢迎他。他一下车就拉住官兵的手说:快进屋里去,这么冷的天,怎么能让这么多人等我一个人?”

  ——阿克赛前哨班哨兵刘鹏:“那天很冷,我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披在郭编辑身上,他说:我在这儿呆不了多长时间,可你们要站几个小时呢!说着,他把大衣又披在我身上……”

  与此同时,解放军报局域网上,战友们追思郭天一的发帖汇成了悲痛的海洋。

  郭天一喜欢摄影。他生前以网名“BLUESKY”(蓝天)发的每一篇帖子下面,都有一句话——“支起架子拍照,放下架子做人”。如今,最让战友们怀念的,就是他做人的品格。

  郭天一擅长美术。他没有分管过军报的“生活与修养”专版,却给这个专版的“共产党员心语”栏目画了63幅插图。2003年,该版邀请专家学者座谈“八荣八耻”,他又画了8幅插图,总共71幅。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页

  屈指一算,该版编辑徐文耀说,就算是两小时画一幅,还要画6个昼夜!他记得,这个栏目曾刊登了孟祥明、姜升立两位基层英模的“心语”。这两位英模长得什么样?郭天一在故纸堆中翻了大半天,才找到他们的照片,然后细心扫描、临摹、修饰……

  郭天一写得一笔好书法。十几年来,报社的老干部去世了,只要家人找到他写挽联,他从没有推辞过。白天写不完,晚上就带回家铺在吃饭的桌子上写,白花花一大片,也不忌讳。

  说起郭天一,报社的职工们对他都怀着一份特殊的敬重。报社印刷厂有一对聋哑职工夫妻,丈夫叫邱卫华,妻子叫王玲,平时难得有人和他们交流,见面不过点头笑一下而已。

  但是,郭天一经常与他们“说话”。每次,他总是拿出纸笔,与夫妻俩笔谈,站在楼道里你一句我一句,“谈”得很热乎。

  邱卫华也喜欢摄影。一次,郭天一登门和他笔谈了很久。王玲很骄傲,第二天就把这件事写给大家看:“天一来请教我的丈夫!”

  郭天一骨灰安放那天,邱卫华和王玲没赶上报社去八宝山的大客车,急得哇哇直叫。

  职员干部韦梅雅说:“别急,咱们打车追过去!”在车上,王玲一边流泪,一边掏出小本子写:“我喜欢他,我爱人也喜欢他,他走了,我们很难过……”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页

   11月20日的夜晚,军报大院,寒风凛冽。战友们肃立路边,迎接郭天一的骨灰回家。

  不知是谁,点燃了第一支蜡烛。紧接着,两支、三支……无数支蜡烛捧在人们胸前。

  泪光映着烛光,照亮了天一回家的路。

  此情此景,让记者想起一位诗人的话:“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眼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他做了很多感人的事,有时身边却没有一个人。行动,就是他最诚实的心声

  11月15日晚8点,阿勒泰军分区全体官兵,面朝郭天一牺牲的方向,集体默哀3分钟。

  这天晚上,达尔汗边防连只有两名战士的阿克赛前哨班,专门为郭天一举行了一个追思会。

  点燃夜里照明的白蜡烛,两名战士眼泪伴着烛泪滴。他们忘不了,那天,郭编辑手持望远镜观察边境线,冻得脸发青。采访记录时,他的手一直在颤抖,好几次把笔掉在地上。

  边防四团政委姚志江忘不了,在前往四团途中,郭天一突然发烧,高达39摄氏度。晚上,他吃了感冒药,还继续赶写稿件至凌晨2点多钟……

  这天晚上,阿黑吐拜克边防连的哨楼上,系上了一朵白色的纸花。哨兵们忘不了,那天晚上,郭编辑写稿到深夜,又悄悄来到哨楼上,顶着寒风陪伴战士站了两班哨……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页

  这天晚上,《怀念战友》的歌声响起在天山南北的哨所。官兵们忘不了:“郭编辑白天赶路、采访,晚上赶写稿件,眼睛困得看不清电脑,他揉揉眼,在房子里转几圈,打开窗户透透寒冷的空气继续写。我们睡醒一觉,他桌上的台灯还亮着……”

  官兵们说,郭编辑做这些事的时候,并不都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时身边只有一两个人,有时连一个人也没有。

  听到基层官兵的交口称赞,报社一位领导自豪地说,天一做文做人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身上连个灰星儿也没有!

  没人关注的时候,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格。

  平时,郭天一很少回家乡南阳。偶尔回家,有的亲属劝他去军分区、武装部去坐坐,他总是摇头,怕拉上“关系”后,家人给部队找事。天长日久,以至于南阳军分区每年春节拥军优属,查找部队南阳籍师职以上的干部,竟没有“郭天一”的名字。

  身为版面组长,郭天一手中有了“用稿权”。一个周末,妻子易祖芹洗衣服,发现丈夫衣袋里有1000元。易祖芹开玩笑说:“好呀,私藏小金库,没收!”郭天一却严肃地说:“别动,这是一名报道员硬塞在我兜里的。他的稿子很好,我采用,等发表出来,我得把钱退给他。”

  那天,记者来到郭天一的家中。易祖芹告诉记者,他家的电视机,还是14年前结婚买的。去年装修房子,家里惟一一件“高档”装饰品,是天一亲手画的一幅竹子。他执意花10倍于现成作品的价钱,请工人雕刻在玻璃上,安置在客厅里。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页

   仔细端详,挺拔的竹影中,两个大字赫然入目:清风。下面,是他一笔一划的落款:“天一”。

  看着这幅述说儿子心声的画,天一的父亲郭兴智老泪纵横:“儿啊,你走了,这一路雪深山高,要是有人给口水,给块馍,你可千万别客气啊……”

  在解放军报编辑记者中,他堪称多才多艺。战友们却说:追求,是他最耀眼的才华

  在解放军报编辑记者中,郭天一不算“高产”。他牺牲后,记者在采编网输入“郭天一”,检索结果是121篇。

  事出有因。12年中,郭天一干了5年通联、2年社办公室秘书、2年新闻研究、3年版面。生前,他曾笑着说自己:“做嫁衣,我也不算是个大裁缝。”

  然而,郭天一牺牲后,他自拍、自写、自编的《北京名人故居》一书,却让人们惊讶不已。看到梅兰芳、齐白石、李大钊、谭嗣同、程砚秋、荀慧生等名人的故居照片和传奇轶事,一位从小生长在北京的战友说:“这些地方、这些故事,好多我都不知道。”

  风风雨雨好几年,郭天一利用业余时间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默默锤炼着一名编辑钩沉考据的能力、发幽探微的功夫。

  一位战友在怀念郭天一的文章中回忆道:“前年秋天,咱们摄影兴趣小组去古北口拍长城,面对同样的景物,你不仅拍出一堆好照片,还写出一篇美文《秋风古北口》。我知道,这就是你的过人之处:你不是用眼睛指挥镜头,而是用心在观察世界、思考人生!”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页

  此言不虚。1996年,军报摄影记者周朝荣与郭天一去西藏边防出差。一路上,他忙着拍照,只记得郭天一默默地跟在身边。

  8年之后,2004年6月10日,郭天一在军报上发表了《岗巴吹来英雄的风》。读后,周朝荣大吃一惊:“天一一篇文章竟然做了8年!”

  这是一篇散文,记录了郭天一当年在岗巴抗英古堡遗迹的所思所想。在这篇文章中,他写了一段看似突兀的话:“人的精神,经常磨一磨才能保持锋利;不去磨它,慢慢地,就变得钝了、锈了、最终废了。”

  这篇文章,就写在郭天一从事新闻研究工作的时候。远离采编一线,他依然在磨砺着自己的精神锋芒。当秘书的时候,漫步颐和园,他还写过一篇《清晏舫畔听涛》。文中写道:“石舫华丽则华丽矣,谓观景则可,若谓竞渡,请与此石船作别,另登进取之舟。”

  仿佛是人生的谶语。在《岗巴吹来英雄的风》中,郭天一还提到了因车祸牺牲在阿里高原的好书记孔繁森——

  “孔繁森生前有两幅铭志的条幅。一幅是"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另一幅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他真的是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把自己的忠骨、热血融进了高原,而且是那么纯粹,那么彻底……”

  “岗巴,你还有多少这样的故事?”这是他在古堡上的仰天之问。如今,郭天一真的像孔繁森一样,把热血洒在了高原天路。

  11月20日,天一回家了。深情地抚摸着儿子骨灰盒上覆盖的党旗,他的父亲郭兴智热泪滚滚:“娃儿,你现在睡着了,有党旗盖着,就不会冷了。党旗把咱中国都覆盖了,这温暖有多大啊!”

  12月6日,郭天一妻子易祖芹的生日。

  这是第一个没有丈夫陪伴的生日。易祖芹喃喃地对记者说:“我是1993年10月14日下午5点10分认识了天一,至今14年零一个月,5140天,123360个小时……”

  说着,易祖芹打开录音机,放了一首天一生前唱的歌《我们走在大路上》。

  泪光中,天一好像身披边疆的雪花,向我们走来——

  “向前进,向前进,向着胜利的方向……”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页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郭天一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