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12月17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艳明)甘肃省卫生厅日前公布了全省济困病床运行情况。作为甘肃省2007年为群众办的“12件实事”之一,当地媒体对这一“民生工程”进行了积极评价,但许多人同时注意到,群众要从中受益并非易事。
根据甘肃省卫生厅公布的数据,过去近一年时间,甘肃省省属8家医院设置的422张济困病床共收治患者1250名,减免费用800余万。每张病床平均收治不足3名患者,对一个困难群众较多的经济欠发达省来说,利用率显然偏低。
济困病床是甘肃省为缓解城市低收入人群和农村特困人群就医困难,于2006年12月1日实施的一项政府济困工程。按照规定,各医院的济困病床不得少于核定床位数的10%,因收治济困对象所增加的成本及减少的收入,由各级财政预算从新增的医院床位补贴经费中补偿。
从设置目的看,这一工程确实是一项“民生工程”,但从运行情况看,一直存在利用率偏低现象。究其原因,不是病人太少,而是“符合条件”的病人太少,是制度门槛挡住了许多渴望得到资助的贫困患者。
今日国内聚焦 · · 明年完善公务员 · · · 同一企业收入差距最高能达百倍 · 网言网语 · ·
· ? ·
按照甘肃省济困病床实施办法,只有患有恶性肿瘤等重症疾病的患者,且符合济困条件,才可享受减免住院费用的待遇,而且特殊诊疗范围只包括心脏直视手术、心脏介入手术等几个方面。许多医院反映,不是他们不愿收治济困患者,而是收治的患者中符合条件的太少。
济困病床不能使更多困难患者受益,“民生工程”就打了折扣。在社会一片质疑声中,甘肃省不久前开始降低济困病床“门槛”,调整减免额度,并派出巡视组对包括济困病床在内的“12件实事”进行巡视,督促“民生工程”落实。
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搞“民生工程”,但一些工程注重形式,而不对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进行完善,人为设限和建立制度门槛,将许多渴望受益的人挡在了门外,值得反思。
时下又到岁末年终,不少地方开始对当年实施的“民生工程”进行盘点,并安排来年的“民生工程”。但愿各地能将受益范围和受益程度作为衡量“民生工程”的质量指标,而不是只注重“民生工程”这个概念。只有真正惠民,“民生工程”才能在更多群众受益和叫好声中,变成“民心工程”。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