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中的武侠江湖
小马哥的义气江湖
当街卖艺的“老江湖”
大棚里也有着今天跑江湖的人们
大概是7岁的时候,看了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我就去剃了光头,报名加入了小学的武术队,开始操练拳脚刀剑。当然,最初的那些训练还是劈叉、扎马、踢腿、挥拳种种,那是相当枯燥的。
稍大一点,正好香港的电视连续剧进入内地,一时间武术队的小孩们都沉迷进了《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武侠世界。于是,我们在语文课之外学习到了一个“新词”——“江湖”。不仅如此,江湖之后,还有好多内涵。
郭靖黄蓉是江湖儿女、丐帮武当是江湖门派、九阴九阳是江湖秘笈、华山论剑是江湖大事、行侠仗义是江湖道理……对于江湖,我们如数家珍,对于江湖,我们充满想象。在当时,不知“吊威亚”为何物的我们,既羡慕江湖儿女的自由自在,也敬佩他们的武功高强。
再大一点,“江湖”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原来江湖儿女也可以不穿古装不拿刀剑,原来狄龙周润发张国荣们微笑着拔枪开火也是江湖中的“英雄本色”。这个时代里,男生们都渴望有一件布满枪眼的破风衣。大家渐渐从这些片子中懂得:我们所喜欢的江湖,并不一定要武功高强,也并不一定会自由自在;江湖之所以叫江湖,因为这里有同生死、共甘苦的兄弟义气。
直到现在,我也非常喜欢这种对“江湖”的理解。尽管是很罗曼蒂克的理解,但是却很感人,承载着很多年少时的记忆,是另一个层面上的真实。
长大以后,便很少去考虑“江湖”的事情。这些宏大或者虚拟的题目,远不如眼前穿衣吃饭的需求来得紧迫,也不如现实主义的题材更让人感到共鸣。直到有一次,偶然地看到拍纪录片的吴文光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江湖报告》,又勾起对“江湖”的记忆来。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当代出版物,全部的叙述基于一个名叫“远大歌舞团”的大棚演出队的生活与经历。吴文光在书里解释为何称之为“江湖”,说他在整理录音时,经常会听到这个词出现在各种情境下的对话中——“你也是在江湖上跑的?”“我现在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没办法,现在江湖都乱了。”“……江湖上不兴这样。”由此,“江湖报告”取代了原先杜撰的“活在路上”等貌似深刻的词句,成了这本书最后的题目,“江湖”也成了在他心中、也是在那些大棚演员心中自己人生道路最好的概括。
唱着流行歌、跳着现代舞的“远大歌舞团”对江湖的理解,大概也是来自于香港枪战片。这个判断,其实很有隐喻色彩。因为当年“跑江湖”卖艺的前辈们,也自称“人在江湖”。他们把江湖同自己的生计联系起来,在江湖中“混碗饭吃”。所不同的是,老江湖们牢牢记挂着种种的江湖规矩,种种规矩也约束着江湖这个“行业”中的芸芸众生;而新江湖们却似乎已经不必知道这些,只要认同周润发拔枪的潇洒和兄弟的义气,江湖便成了你我风云际会的场所,再深点说,江湖也只不过是走南闯北、有情有义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也难怪,老江湖们的“行业”江湖里,往往有不轻易示人的“绝活”,不守规矩,就学不到过硬的真本领;“现代”江湖中,这些东西恐怕是不需要有的了,他们讨生计的“活儿”,在磁带与光盘中,都能一一学来。在一切都能“拷贝”的年代里,江湖中的传与承,到底是变得更容易还是更难?这真是件难说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