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路艳霞事件回放
今年8月,历时近半年的“80后入作协”终于尘埃落定,除张悦然、郭敬明、李傻傻、蒋峰等知名80后作家之外,还有一些新秀如王虹虹、蒋盟、阿娜尔古丽、赵靓、李姗等共10位80后作家被吸纳成中国作协会员。11月,又有媒体公布了一份“2007中国作家富豪榜”,郭敬明以1100万元版税位居榜单首位,再度引起极大的关注和争议。
记者述评
见过数次郭敬明,他与我们以往对作家的印象大相径庭。乍一看,还以为他是从哪部日本漫画走出来的男孩儿,一口洁白的牙齿,一双纤细的双手,还有一脸安闲的表情。
看得出来,郭敬明和他的同代人一样,是看着日美漫画、动画片长大的。也许正因为这样,他们更像是双面人,徘徊在现实和梦境之间,身处于满足和失意的矛盾中,也因此充满更强烈的倾诉欲望。
青春期的友情、爱情、痛苦、愤懑和怒吼,还有独生子女特有的孤独,都是80后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甚至成为他们作品的独特风格。问过周围许多人,是否爱看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张悦然的《誓鸟》,令人惊讶的是,与郭敬明们年龄接近的和年长者都说,试着去看过,但很难真正看进去。事实是,80后确实受到比他们年龄更小读者的热烈追捧。
就连方方这样的著名作家也不得不承认,80后作家非常有才华,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们的作品销量大,却缺乏个性。想想,真的不能责怪80后们,他们阅历太相近了,读同样的书,考同样的试,生活的轨迹几乎相同,以致表达的情感也都很相近。看20个人的作品,和看一两个人的差不多。而方方当过搬运工,李锐下过乡,王安忆在文工团,张抗抗插队黑龙江,他们曾经生活在强调大我或者无我的时代,但个人的阅历完全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作品也都很不一样。
再想想,这也不是80后的问题。这个时代,虽然强调个性到了极致,可是无论是文学还是其他艺术作品,真正展示出个性的却不多,甚至雷同,这不单是80后的困惑,也是当代文化的困惑。
不管怎样,随着80后进入作协,谁也不能否认这是这一代作家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在此之前,评论界原本对80后颇多微词的声浪也突然降低了音量,而代之以齐刷刷的溢美之词。有评论家发话,80后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前的物质紧缺,对他们来说,政治和历史那些大题目,并不是什么突出问题。这也正迎合了80后的写作观,就像张悦然所说,他们这代人就是自由地表达自我,不强调社会责任感。而按照我们有限的文学常识,大凡打动我们的文学作品哪个不讲社会责任感?哪个不充满对历史、对民族的尊崇、反思?是评论家失去了独立判断力,还是80后自顾自的写作之路征服了评论家,这让人很有些挠头。
其实,就在80后写手更愿意偏好个人写作、圈子化写作的时候,精明的出版商已经将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了。他们大胆地引领这些新手走出文学生活,迎面变数不断的商业化炒作,渐渐地,这些市场生手也变成炒作高手,说小偷也罢,骂抄袭也罢,唇枪舌剑怎么了,背负骂名又何妨,“名声”在外才是硬道理,图书走俏才是终极目标。和以往作家很是不同,80后确实更多展现出他们的商业才能而不是文学才能。他们配合出版商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包装、炒作、推销自己。他们通过团队组合产生出的销量惊人的杂志,让人们看到,文学作品的出笼已经从手工作坊变成流水线生产。与此同时,在以销量定成败的今天,动辄百万的图书印数更使老一辈作家望洋兴叹。要论印数,要论畅销书排行榜,要论图书市场人气,80后是不折不扣的胜者。但是,定下神来细琢磨,80后的一派热闹有多少是跟文学有关的呢?如果一定要让80后的文学价值与商业价值相互比拼一把,倒是商业价值占据了绝对上风。
文学创作需要一颗纯真的心,需要安静的状态,很难想象年轻的作家会在各种事务面前游刃有余。在社会应该给予80后宽容、关切的同时,80后更应该自己珍视自己。最后,听听莫言叔叔的话也无妨,“80后正在成长,他们慢慢会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如果真的立志于从事文学,他们就会寻求突破。”RJ082插图:闫川龙RJ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