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12月18日上午9时,新华访谈特别节目——“十七大网络讲坛”今天进行第三讲。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吴忠民做客新华网,他就“改善民生与建设和谐社会”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吴忠民说:“我觉得改善和重视民生这样的问题已经作为十分重大而且系统的问题提出了,这种做法既符合民意,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因为在有的时候符合民意的东西不见得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而有的时候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在某个特定时期不见得是符合民意的。而这次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十七大报告把民生问题提出来以后同时做到了两个符合,非常难能可贵。”
他分析目前人们重视民生问题包括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以人为本这种基本理念深入人心,我们有共同的感受。四年以前,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命题以后,短短几年内被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同,包括社区的老头老太太,也许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现在以人为本琅琅上口,被社会广泛认同。如果这个问题进一步演化就是重视民生的问题了。
二、中国民众平等和独立意识普遍增强。在毛泽东时代,当时中国民众在历史上头一次获得了平等的意识,当然这里面的平等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无论如何获得了一定的平等。而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竞争的主体是自然人、个体人,于是人们就多了一条“自主和独立”的意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众在这方面进展很快,平等和独立的意识迅速增强。这样人们就产生一种过上美好生活不是哪个特定群体的特权,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愿望。这就对改善民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三是世俗化迅速突进,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就是说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人们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理性化了。过去人们不能谈现实的、个人的利益,觉得太庸俗、太低俗,而现在人们觉得这是一种常态的人类正常行为的趋向。如果一个社会民众越来越重视现实的问题,重视理性和个人的利益诉求问题必然会对民生提出迫切的要求。
四是社会的焦虑。大家恐怕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很着急,很浮躁,在民众的心里当中普遍存在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原因何在呢?我们国家现在正处在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而这样的过程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利益结构的大幅度、全方位的调整,而且在短时间内就要完成这个调整。这个调整就意味着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在这方面要重新洗牌,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位置和经济位置要发生很大的变动。我们可以看到一夜暴富,一夜下岗这种现象在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对比度很高,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于是中国民众往往有一种人生的不确定感。
比如今天我收入很好,明天收入能不能很好就不好说了。即便明天收入好,再过一、两年单位会不会倒闭这又是问题了,单位不倒闭的话那么未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的支出有没有实力等等。再比如住房也是很头疼的事。人生的各个大事困扰着中国社会的整个阶层,这就必然造成社会的焦虑感,这种焦虑对社会非常不利。而缓解社会焦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善民生。只要民生改善了,人们生存的底线有了确保的话,这种焦虑感自然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