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探月竞争更激烈
在卫星导航系统工作人员看来,导航卫星系统的竞争比探月竞争要激烈得多。
目前全世界有4套卫星导航系统,最为成熟的是美国GPS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中国,GPS就是“卫星导航”的代名词。1986年,GPS被中国石油部引进用于石油勘探。在进入中国的最初10多年,GPS只用于消防、森林、勘测、救护等特殊的行业,普通民众对它的了解几乎为零。清华大学教授过静珺是最早接触GPS的学者之一,她还记得1990年在清华大学开课介绍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时,她问学生:“有谁听说过GPS?”结果没有一个人知道。2000年左右,卫星定位导航的民间应用市场突然间迅猛发展起来,最早进入中国的GPS率先获得市场,并被消费者熟悉。直到现在,GPS依然是中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最早向GPS发起挑战的是俄罗斯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自称GLONASS系统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米,这比GPS的民用信号精度更高,但GLONASS的普及情况远不及GPS,因为它没有开发民用市场,主要还是被军方使用。
跟很多其他的领域一样,欧盟从来不甘心让美国走在前面。欧盟15个国家在2002年正式开始启动以民用市场为目标的伽利略计划,准备与GPS抢夺巨大的民用收益。2004年,中国也成为伽利略计划第一个非欧盟国家成员。
现在,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又一个不愿意让GPS继续成为“卫星导航系统”代名词的新星。冉承其介绍,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起步比GPS晚了20年,但在技术上,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并不落后。正在完善中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一共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目标是最终建成和GPS一样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而且还要比GPS多一项通讯功能。
事实上,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之前,中国已经建成了北斗卫星定位导航试验系统,这个系统由天上的4颗卫星和地面控制中心站组成,它不像使用GPS的终端用户一样可以直接从卫星上接收信号,而是需要地面中心站把卫星信号“转送”给终端用户。这种系统限制了使用范围,是一种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实验系统已经在我国渔船定位导航、码头物流定位等领域得到了应用,并已经创造了可观的商业价值。
不过,四大系统将来争夺的还是汽车、手机这两个最大的民用商业市场,没有人想错过即将出炉的这块大蛋糕。“我曾经想象,奥运会期间,每一个外国或者外地的来宾,一下飞机就能得到一个手持的导航仪。”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史其信在主持导航论坛的一个会议时,这样做开场白。导航产业中的从业人员却不会把这个情景仅仅当作想象,根据英国一项预测,到2012年,中国车载导航设备的年销售量将达到95万套,到2010年,中国的便携式自动导航系统(PND)销量将突破700万套。2006年,中国导航产业创造的产值是120多亿,2007年预计达到200亿。
“这是什么概念?”冉承其说。卫星导航系统是导航产业的基础,面对成长迅速的中国导航市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摩拳擦掌。但对于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来说,困难的是如何从GPS的手里抢夺市场。“GPS用了10年的时间来培育市场。”中国的卫星导航研究从1993年才起步,一共发展的时间也不过10多年。
而且,让冉承其和他的同事们倍感压力的是,如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速度赶不上中国导航产业“爆发式”发展的速度,它将再次失去与其他3个导航系统竞争的机会。
如果单纯看价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也还没有竞争优势。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一台车载导航设备的价格是2000-4000元,由于成本原因,使用中国北斗系统的车载导航设备,要比其他设备贵1000元,在5000元以内。冉承其认为,国家应该制定优惠政策,来鼓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广泛应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