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居民正在搬家。
张安浩摄
移民庆祝迁新居。
日前,历时3年之久、有“千里淮河第一迁”之称的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淮南小岛移民迁建工程圆满完成,853户岛上居民全部领到了新房钥匙,多年饱尝水患的3500多位岛民乔迁新居。
恶劣的河滩地群居区
淮河上的这个淮南小岛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淮河田家庵段修建城市圈堤和避风船塘时垒土堆积起来的河岸高地,淮河从事水上作业的人们,在停泊河岸时,一部分人逐渐弃船上岸建房盖屋居住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了典型的河滩地群居区。
走在小岛狭窄的巷道中,脚下是横流的污水,头上是私搭乱接的电线,居民的房屋杂乱而拥挤。没有下水、煤气管道,也没有有线电视、公共卫生设施,更没有安全消防设施。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各家建房都拼命扩张,经年累月,小岛上到处都是“握手楼”,“有的地方只有瘦子过得去”。据岛上居民回忆,岛上曾经失过3次大火,消防车赶到后却开不进小岛,结果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火将房子烧掉。
汛期小岛成“孤岛”
然而最令岛民们担心的还是每年的淮河汛期,每到淮河发洪水时,淮河中的这座小岛就会变成孤岛,孤零零地浸泡在淮河中。按照岛上居民们的话说,两年一小水,四年一大水,只要洪水来犯,孤岛就断电断水,人们只能搬上房顶,有的居民则一到夏天就要上岸投靠亲戚,别提多遭罪了。
“说实话,在小岛住的人哪个想在这里住啊!”75岁的汪长友说,40多年前,他就在小岛西边搭了一个小茅草庵作为固定居所。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家里人口的增加,他又陆陆续续加盖了瓦房。但是他家是距离淮河最近的一户,每当洪水泛滥时,水最先漫进他家,有时候洪水都快没头顶了。2002年,汪老汉家的瓦房被洪水侵蚀成了危房,不仅开始漏雨,墙体也开裂了。这一年,他又在原址上盖了平房。他告诉记者,今年夏天发洪水,房子里的水淹到了膝盖,老伴身体不好,到儿女家居住去了。为了看家,汪老汉就在房顶搭了个雨棚,75岁高龄每天还要爬房顶,儿女们都特别担心。
新区配套设施完善
恶劣的居住环境使岛上的居民迫切需要搬离上岸,可是面对城区里居高不下的房价,小岛居民也只能望楼兴叹。2003年夏季大水过后,淮南市和田家庵区两级政府为让小岛居民彻底告别水患,开始着手编制小岛移民搬迁规划和项目。2004年初,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把这项淮河流域最大的移民迁建工程列入国家治理淮河及行蓄洪区移民迁建工作总体规划,并批准开工建设。
淮南市将其列为一号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多方筹措资金近2亿元,精心选址、精心规划、精心建设,在短短的3年多时间,出色完成了几千人的搬迁,使得淮南小岛移民迁建工程成为千里淮河沿岸城市中规模最大的移民迁建工程。
据田家庵区区长张海涛介绍,为小岛移民统一规划的安置新区,总建筑面积达6.3万平方米,是一个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安置区。淮南市将在这个四面环水的小岛上建设休闲娱乐场所,供市民游玩。
(据《安徽商报》、《安徽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