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600平方公里范围内,泡沼边片,水草丰茂,有史以来就是珍禽异兽和众多名贵鱼类栖息繁衍之地。因此,自古就吸引着以东胡族系为主的各少数民族聚居于此,以渔猎为生,征伐打杀,开疆拓土。辽代的皇帝们曾把“春捺钵”设置于此,以渔猎之机,大宴群臣和使节,约见各族首领、接纳贡品,商议国事。
“捺钵”是契丹语,汉译为“行营”、“行宫”;女真语则称之为“剌钵”。辽代契丹族皇帝与中原汉族皇帝不同,他们不是常年居住在京城,而是随季节、气候和水草的变化,四时迁徙,进行“春水”、“夏凉”、“秋山”、“坐冬”等活动。因此,形成了“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的制度。
春捺钵的地点通常有两处:一处是混同江;二是长春河一带,主要是现在的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查干湖和吉林省大安市境内的月亮湖地区。辽代从圣宗皇帝直到最后一个天祚皇帝,都喜欢并到这里建起“春捺钵”。春捺钵的时间是,皇帝正月上旬从辽上京起牙帐出发,沿今乌尔吉木伦河东行到阿鲁科尔沁旗和乌力吉木仁,再北上到今突泉双城辽古城,然后沿洮儿河到四家子古城,最后到达塔虎查干湖。
春捺钵的主要活动是钩鱼和捕鹅猎雁,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钩鱼时,在冰面上搭起帐篷,凿开四个冰眼,中间的冰眼凿透用以钩鱼,外围的三个不凿透用以观察。鱼将到时,观察人等告诉皇帝,皇帝就到中间的冰眼用绳钩掷鱼。鱼中钩负伤带绳逃走,先放松绳子任其去,等鱼挣扎得没劲了,再用绳子把鱼拽上来。钩得的第一条鱼谓之“头鱼”,主要是鳇鱼、鲟鱼和胖头鱼。得头鱼后,皇帝要举行头鱼宴,置酒备菜,颂歌跳舞,至欢不散,一醉方休。待冰消雪化之时,则开始驾“海东青”捕鹅猎雁。其时,侍从们皆穿黑绿衣衫,每人备连锤一柄,鹰食一器,刺锥一枚,在湖周围每隔五、七米排立一人。如发现鹅雁,侍从们则敲起扁鼓,摇起旗帜,纵马报信。鹅雁受惊后乱飞,专饲海东青者则速将其呈于皇帝放飞擒鹅捕雁。待海东青与鹅雁搏斗坠地后,距离最近的侍从则立刻上前,用刺锥将鹅雁杀死,取出鹅雁的脑子给海东青吃,并赏赐刺鹅雁者以银绢。猎得的第一只鹅称之为“头鹅”,皇帝要举行“头鹅宴”,君臣致贺语,舞乐歌欢,纵酒高呼,并将鹅毛撒得遍地,把长鹅毛插在帽子上寻欢作乐。
古语说得好: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辽皇帝希望以“头鱼宴”、“头鹅宴”接见各族使者,会见各方首领,招降纳贡,安抚各部,不想反倒引来灾祸灭国。公元1112年春捺钵时,辽代最后一个皇帝天祚帝要求东北各部首领及在千里之内者皆要朝见进贡。酒席间天祚帝命首领们依次歌舞,以助酒兴,多数忍气吞声,应付了事。唯有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端立直视,辞以不能”。劝者再三,执意不从,致使宴会不欢而散。阿骨打在头鱼宴上受辱之后,愤愤不平地回到完颜部,经过两年紧锣密鼓的准备,毅然举起了反辽大旗,于来流水南岸誓师伐辽,很快攻克了宁江州和长春州,其后一举灭辽建金。然而,金皇帝建国后,也在查干湖畔建起了“春捺钵”,经常到这里钩鱼、捕鹅、猎雁,重蹈“头鱼宴”、“头鹅宴”覆辙,终被成吉思汗发动的对金战争毁城灭国,与辽王朝一路而去!以查干湖“春捺钵”为特色的辽代契丹族皇家四时捺钵,为创立金、元、清王朝的女真族、蒙古族和满族皇帝所接受,但其内容、规模等都有很大变化。辽代捺钵多以政治活动为中心;金代则多为嬉游,“通常无关乎政治”;蒙古大汗入主中原前也多为四时捺钵,入主中原后,即夏秋出塞到元上都,春冬在燕京;满清皇帝也部分保留了捺钵风俗,历代皇帝多“避暑热河,秋猎木兰”。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捺钵制度娱乐的是极少数人,而广大平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是无缘参加和享受的。“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答案只能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