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四九,打骂不走”,这是20年前冰封雪裹,滴水成冰,宁静地在家猫冬的季节要说的民谚。而今“三九四九”,东北大地却热气腾腾,节日繁多,不打不骂也得四处奔走。吉林的雾凇节、长白山旅游节、查干湖捕鱼节、净月潭的滑雪节,在远方还有哈尔滨冰雕节、漠河冰雪文化节、内蒙古大兴安岭冰雪节、大连冰雪旅游节、沈阳的冰雪大世界……然而这些盛宴都比不了长春、吉林两市迎接“亚冬会”到来时人们的热情高涨。
任何一次冰雪文化节,都和民俗文化、旅游文化联系在一起,查干湖捕鱼旅游节自然是和古老的民俗相融合的,最为有趣的是“祭湖醒网”。“醒网”,恐怕是唤醒沉睡已久的渔网吧,大有惊蛰之意了。
那场面是壮观的,随着震天的锣鼓,在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查干湖的冰面上,千万年沿袭下来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古老而又神秘的祭湖醒网仪式开始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大型查玛舞伴着古老的乐声,更是让人领略到了蒙古族千年的沧桑。
渔把头为渔民献上奶干、炒米“饱肚”,之后用大碗酒为他们壮行。数十名身穿羊皮大衣、腰系红带的渔民,赶着几辆大马车出发了。在选定的地点下好网,几个渔民驾上四五匹高头大马开始拉动绞车,从两米见方的冰窟窿内向外收网。一位渔民说,这4个冰窟窿是前一天晚上由渔把头选好的。
那边大规模的捕鱼还没出网,在祭湖醒网地点,5条头鱼的捕捞与拍卖已经开始了。头鱼象征着顺利、红火,因此,人们争相抢购。头鱼拍卖结束后,游客们纷纷奔向冬捕地点。最开始拽出的数十米的渔网上,只挂着一些小鱼,游客们有些失望。一位有经验的渔民大声说:“这是刚开始收网,大量的大鱼还在后面呢!”果不其然,大约40分钟后,一些身长七八十厘米的鱼挂在渔网上,从冰窟窿里鱼贯而出,人们纷纷围到早已扯成一条线的渔网两侧,一些游客兴奋地双手抱起刚出水的10公斤左右的大鱼,在冰面上合影留念。有人估计,这一网下来,至少有10万公斤。
查干湖的冬捕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的辽金时代,至今捕鱼方式仍沿袭古法,没多大改变,居住在此地的蒙古族部落,也因此被称为“最后的渔猎部落”。
冬捕的方式也很奇特。蒙古族渔民渔把头先在湖面上勘察捕鱼的最佳位置,大约在方圆一公里的地方,先凿3至5个洞,然后放入渔网,接着在离洞500米远的地方再凿个大洞,装上绞车,用一种特别的钩子,从湖底将渔网拉上来,再用两匹马拉动绞车,往前拖网,渔民站在洞口拿着捞网,等网慢慢被拉上来时,马上清理网上来的鱼,成群的胖头鱼、鲤鱼、草鱼都跟着上岸,人们一片欢呼。
查干湖的冬捕很有意思。他们的捕鱼季节从开始到结束仅一个月,不会超过一天,而且最多只能捕上100万公斤。如果渔货已捕满,也会提早休息,这是很环保而且不竭泽而渔的观念,见好就收,所以1000多年来,查干湖的冬捕永远持续着,鱼源也远不会枯竭。
冰雪饮食文化是生活在冰雪生态环境的早期人类,在摆脱了动物式的自然饮食状态,进入调制饮食过程以后,在隆冬季节采取的并适应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的饮食制度,它包括饮食结构和餐饮方式。因为它最科学地利用了天然的气象资源。冰天雪地,就是一个巨大的大冰柜,将鲜美的食物原汁原味地保存起来,维系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冰雪饮食以冰雪符号为文化特征浮出了民俗的小溪,并汇入了冰雪文化的大河之中。显然,这些都反映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鲜明的时代情结,构成了东北民俗文化的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