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禄收集了许多洼里乡村民用过的农具
王凡 摄
日前,一份命名为“关于创建筹办奥林匹克中国洼里乡土艺术博物馆的申请”的书面材料,被递交到了北京市有关部门。材料的起草者,是北京原洼里乡乡民杨德禄。因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兴建,他的家乡洼里乡被政府征用,他在得到巨额拆迁补偿的同时也失去了家园。他用补偿款在昌平租了几百亩地,建了一个农家菜酒店。在经营的同时,同中国所有的农民一样,他十分怀念在2005年就彻底在地图上消失的洼里,那是生他养他的家乡,有他熟悉的乡里乡亲——如今这些乡亲都分散在北京的各个地方了。
“千里水稻第一田”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上万名运动员、数万名记者在金碧辉煌的奥运村享受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是否会有人想到,他们脚下这片土地,曾经是充满田园牧歌气息的乡村?
洼里乡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西北边沿地区,在北京市北中轴线上,北四环外,距离天安门17公里。洼里乡的面积18.8平方公里,有7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这里一直是北京市的环境绿化带。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早就被确定为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用地的洼里乡拉开了搬迁的序幕。为了支持奥运建设,杨德禄和乡亲们陆续搬离了世代生活的故土。2005年,洼里乡被彻底拆除。2007年,随着最后一笔集体资产分配完毕,洼里乡也就从北京市的行政区划上彻底消失了。
杨德禄小时候,他的爷爷告诉他,洼里成村于清光绪年间,名曰“洼子里”,因地势低洼、盆状地形而得名,民国时期改称“洼里”。据说,清乾隆皇帝曾路过洼里小清河,被这里水草肥美的稻田吸引,赋诗一首,杨德禄把这首诗刻在了自己小饭馆的门上。
杨德禄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上世纪50年代,洼里乡广种稻田,全乡自打机井10余口,一里地外就能看到常年喷射的井水。尤以洼里村南的一口井最为著名,日夜不停的井水能自喷出一米多高,甚为壮观,被人们称为“大泉眼”。
洼里产出的水稻清朝时就是贡米。拿起来对面能看见人,湛清碧绿,蒸出的米饭,喷香可口。新中国成立后被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称为“千里水稻第一田”,该水稻曾长期专门供应外国使馆。
杨德禄说小时候常去河沟摸鱼、掏鱼。回到家后,母亲将鱼弄干净,裹上棒子面,倒在油锅里一炸,味道特别香。
洼里乡政府遗址原有一座公主坟。四周院墙高大,常有朝阳平剧团演出《夺印》、《箭杆河边》或放映电影,引得十几里范围的百姓相聚观看。那时夜里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在回家的路上,人很多,熙熙攘攘,到了“四角坑”旁,有一个用圆树搭成的河桥,不小心就有人掉到河里,杨德禄现在想起来,也觉得是一件乐事。
纪念消失的洼里
现在,和老母亲住在昌平的农家院里,不光简单回忆着过往的“洼里农村生活”,杨德禄还一点一滴地复制着“家乡”。
他的乡居楼餐馆的宴会厅和包间,都以洼里乡的七个生产大队来命名:洼里、关西庄、龙王堂、洼边、仰山、羊坊村和下清河。每个包间里,都装饰了一些这个大队的历史图片和典故传说。
杨德禄还收藏了很多“旧东西”。于是就有了“农具展”,500多件积着泥土和灰尘,锈得残缺不全的农具,专门放在他设置在山庄湖心岛餐厅入口处的“乡村农具展”的展厅里。
这些农具部分就来自洼里。“这是我母亲用过的洗衣服的棒槌。这是我爷爷做的三角凳,老榆木的,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我爷爷当年是远近闻名的木匠。”衣箱、鞋楦头、碾子、犁、清末的牛车车轮……历史似乎又回来了。
听说有这么个老乡把洼里又复制回来了,搬迁后四散的洼里乡亲们纷纷来到“乡居楼”。这里成了洼里乡亲大聚会的地方。“聚到一起的乡亲,还有说不完的话。有时,有人还大声叫着儿时的小名,感到那个亲切啊!”穿着一件粗布大褂的杨德禄说到这里语气激动了起来。很多来过的村民都在杨德禄设置的“洼里奥运情怀万人大签名”的红布上签名。现在几百个签名已经留下。
他投资500万元来修建这个计划占地400亩的博物馆。杨德禄希望自己的设想能得到政府各级部门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在申请材料中,杨德禄提出的规划草案包括建立洼里纪念馆、洼里乡村五谷杂粮种植展等21项内容,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尽量保存洼里风貌。
洼里的故事、洼里的文化、洼里的变迁、洼里的一切,让以杨德禄为代表的洼里人永远怀念。他们都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坚定支持者,他们在迎接奥运会的同时也想记住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