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捡废品陪残疾儿子上大学
作为大连民族学院招收的第一位残疾学生,赤峰市小伙孙明明用勤奋的努力和乐观的笑容赢得了尊敬
2005年秋天,父亲推着坐在轮椅上的19岁的孙明明走进大连民族学院,从此,来自内蒙古赤峰的孙明明成为该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他也是该校招收的第一位残疾学生。
父母悄悄话差点让他放弃
由于患有先天性脊柱裂疾病,孙明明上大学之前终日与轮椅为伴。“身体残疾,也不能一辈子靠父母养活”,孙明明从上初中起就有将来从事软件行业的理想。读初二那年,父母在一次谈话中说出了心里的隐忧:“听说国家有政策,残疾人不能考大学,明明将来怎么办啊!”这次谈话被孙明明听到了,他狠狠地用手捶打自己的双腿,从那以后成绩直线下滑,向父母提出不想继续念书了,在家人和老师再三劝说下,情绪才稳定下来,读高中时,得知国家出台政策,残疾人也可以读大学了,全家人欢欣雀跃。
父亲靠捡废品在连陪读
为了照顾孙明明,父亲孙显苍在原单位办理了内退。高考结束后,一纸大连民族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让孙明明高兴得几乎要从轮椅上跳起来,他被该校软件工程专业录取。喜悦过后,全家人陷入了沉思,“不能让一个残疾孩子独自在大连生活呀。”经过商量,全家决定由父亲来连陪读。
临来大连前,一位亲戚低价转让了一辆旧的松花江面包车,供孙明明的父亲在大连使用,大连民族学院第一时间为孙明明入学开辟绿色通道,并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父子俩在离学校3公里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子,每月600元房租,而父亲此时的退休金也只有600元/月。
学校特别照顾这对父子,允许他的父亲在校园里捡废旧塑料瓶。开始时,很多同学主动把废旧塑料瓶捐给孙显苍,可这不是长久之计,经建议,孙显苍采用了花钱收购的办法,然后卖到废品收购站赚取差价。
在大连民族学院,每天都能看到孙明明的父亲忙碌的身影。每次父亲把孙明明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一头倒在床上。父亲从来不曾提过自己有多累,但孙明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除了好好学习,就是没事儿时帮父亲揉揉肩、捶捶腿。
明明的笑容总是那么灿烂
孙明明所在的软件四班,所有人都亲切地称他“明明”,因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佩服他。他是班里的学习尖子,同学们都喜欢问他题,因为他讲得好,也有耐心。每次上课,他一定是第一个到教室的,而且坐在第一排。现在软件工程专业大三的课程多在五六楼教室,虽然上楼很吃力,但明明从不缺课。大学两年多来,明明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班长李土安说:“明明不管什么时候,脸上总挂着灿烂的笑容。”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明明拄着双拐吃力地爬楼梯,两鬓的汗水直往下淌,路过的同学关切地问:“明明,不累吗,累就歇歇再走吧。”每到这时,明明总以灿烂的微笑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