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欧重构战略三角
储昭根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中美欧三边关系在国际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中、美、欧各执一边的新战略三角正逐步形成,中美欧三家将很可能成为21世纪前半期的主导性力量。
美欧蜜月的降临
美国和欧盟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GDP占全球GDP的70%以上,其双边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0%。它们之间曾有过二战后的美好时光,也有过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不愉快记忆,但总体来说,这种关系是牢固的,当前更进入了蜜月期。
蜜月期的标志之一,是欧盟新的三巨头——德国的默克尔、法国的萨科齐和英国的布朗作为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在国内经济和社会政策方面都坚持“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在对外关系方面都明显靠拢华盛顿的立场,生怕自己成为被疏远的一方。
今年5月,萨科齐在大选获胜后毫不避讳地说:“我想告诉我们的美国朋友,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法国永远站在他们那边。”8月,萨科齐突然出现在美国新罕布尔州度假,布什则在其父亲的海滨庄园破格招待,两人上演了一出“庭院外交”戏。同月,法国外长库什内对伊拉克进行了一次“出人意外”的访问,这种行为在希拉克时期相当于背叛。9月,法国国防部长莫兰访问阿富汗时宣布,执行阿南部空中打击任务的法国战机将把驻地由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机场改至阿南部城市坎大哈,以此呼应美国要求西方盟国加大在阿富汗军事存在的呼吁。萨科齐还发出过“要么伊朗拥有核弹,要么轰炸伊朗”的威胁。
在欧洲持续右倾化的带动下,美欧关系在今年底达到高潮。11月7日,美国会全体议员以长达3分钟的掌声欢迎萨科齐的到来,而且数次全体起立给他鼓掌。仅隔两天,布什在克劳福德农场亲自驾车迎接到访的默克尔,与其共进晚餐和早餐,并称其为“女友”。默克尔则在临别时称布什为“亲爱的乔治”,感谢布什邀请她和丈夫来到这个星球上非常美丽的地方。而原本有意与其前任亲美路线拉开距离的布朗,在默克尔和萨科齐的亲美举动刺激下,也随后发出了自己“终生是美国的崇拜者”,“与反美主义格格不入”的政策宣言,并对伊朗核问题作了远比布莱尔强硬的公开表态。欧洲大西洋派再次占据了政坛的主导。
更具实质性的是,配合美国新保守派2005年9月提出的新欧洲战略,美欧在今年4月华盛顿峰会上签署了《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计划》,同时,会议决定成立“跨大西洋经济理事会”。这不仅意味着美欧之间旧有经济矛盾的舒缓和消解,而且为今后双方实现经济一体化和构建单一市场打下了基础,此举也是美欧进一步深度融合的标志。
笔者去年曾预言在今年美欧蜜月期的来临,现在可以预见的是,欧美的蜜月期将会持续数年乃至更久。其原因在于当前世界的格局及美欧各自内在的需要。首先是反恐大局的需要。布朗上台后的次日,就接连在伦敦和他的出生地格拉斯哥发生汽车炸弹事件。今年6月,西班牙“埃塔”正式宣布中止停火,恢复了武装活动并接连有所“表现”。在9·11事件6周年纪念日前夕,德国和丹麦的安全人员发现了两处恐怖分子聚集的窝点,他们正策划制造比马德里和伦敦爆炸事件更为严重的大规模恐怖袭击。所有这些均显示欧洲仍处于“严重而持续的恐怖主义威胁”中。
其次,欧洲一体化仍需要美国的强力支持。2007年10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通过了被视为“简化版欧盟条约”的《里斯本条约》,化解了欧盟制宪僵局,然而各国在扩大、深化欧盟合作上的歧见,尤其是在欧盟究竟应向何处去,是建立一体化程度更高的实体还是维持目前这种“主权国家联合体”的形式,抑或组建“大自由贸易区”,至今并无共识。欧洲的前途在于一体化,若美国继续分裂新老欧洲,欧洲一体化就没有可能。
再者,欧盟在外部面临中印俄等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及俄罗斯咄咄逼人的攻势。在全球化竞争中,布鲁塞尔切身感觉到新兴国家崛起的压力,如贸易纠纷、不断增加的贸易赤字等等,而且其中一些新兴大国崛起的速度、规模和模式前所未有,造成的冲击力也是空前的。11月8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公开呼吁,欧美应联合起来应对中国崛起,以安全地吸纳中国快速崛起所带来的影响。为此,欧美战略对话马上进入第三轮!
欧美昔日的对手俄罗斯则在经济复兴的同时唤醒了往日的帝国雄心。俄总统普京于今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抨击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5月在纪念二战胜利的阅兵式上暗喻美国为法西斯德国,10月在欧俄高峰会后把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比喻为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1月又签署法令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这些言行使西方倍感惊愕、担心“冷战”再现。另外,为抵御美国在欧洲的导弹部署,俄除单方面宣布退出《中导条约》外,还威胁将采取“非对称行动”,在本国的欧洲地区重新部署能够覆盖西欧的中程导弹,并在必要时摧毁东欧的导弹防御系统。而为了警告与自己有外交摩擦的波兰、爱沙尼亚和英国,俄还恢复了中断15年的战略轰炸机远程巡航,航线一度逼近挪威和英国。上述军事威胁加剧了欧洲的反感,法德对俄的态度也随之降温,整个欧俄关系迅速冷却,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互不信任。这也为欧美重温旧日“情谊”创造了条件。
第四,欧盟在推动穆斯林居多的科索沃从塞尔维亚独立时,自身内部也面临动荡的威胁。比利时今年6月举行了联邦议会选举,荷语基督教民主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但却迟迟不能组建中右联盟政府,以至于越来越多的比利时人考虑将国家一分为二。德法新领导人上台后积极消化和改革高税收、高工资、高福利的“莱茵资本主义”模式,引起罢工潮不断,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波兰右翼政府因受丑闻困扰,被迫交权于中左翼图斯克领导的公民纲领党。英国执政党危机不断:先是税务及海关总署邮寄的两张包括2500万人敏感信息的数据光盘数月后发现丢失,导致署长引咎辞职,继而工党总书记彼得·瓦特因政治献金丑闻突然辞职,接下来首相布朗承认工党所收的数十万英镑的捐款为“非法”并承诺彻查。在连番打击下,今年夏天还打算提前举行大选的布朗再也不提大选的事了。
欧盟遭遇诸多不顺的同时,美国也面临联军撤出伊拉克、“黑水”保安公司丑闻、土耳其威胁对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动武、塔利班卷土重来、巴勒斯坦内战、巴基斯坦换届,以及国内的次货危机、连串政治丑闻和布什亲信出走潮的难题,也同样要面对中俄崛起的压力。这些问题当中相当多一部分是需要欧美共同承担的,故而在欧盟三巨头执政稳定的情况下,无论明年美国哪个党上台,美欧协调、逐步深度融合的趋势是不会变的。
中欧竞争中理解
美欧关系自冷战结束后开始下滑,至伊拉克战争跌至谷底。2003年法德两大国曾与中俄两国并肩抵制华盛顿的单边主义,反对布什攻打伊拉克,当年中欧之间也因此发展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然而,随着希拉克、施罗德等主张世界多极化的领导人下台,以及与中国有正面竞争的东欧12国在最近3年加入欧盟,中欧关系开始生变。
2007年下半年,尽管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在3个月内相继访问中国,但东道主的热度是不一样的。世界民用核电史上最大的、高达100亿欧元的订单落定,160架空中客车的售出,中国高层的热情接见……萨科齐在北京沐浴的,无疑是实实在在的“冬日暖阳”。而中德关系却因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和“新亚洲战略”受损,不仅8月没有签成商业大单,而且中方为了反制默克尔9月执意会见达赖喇嘛,还取消了两国外长参加联大期间的早餐会和德国财长原定于12月访华的行程,冷冻了两国外交部次长每年定期讨论经贸和人权议题的战略对话,计划明年启动的为期3年的“德中同行”活动准备工作也已中止。不过,有法国政治学者提醒说,中方应注意萨科齐对华政策的两面性,甚至不排除他在获得经济利益后,再提人权事宜。也就是说,萨科齐的对华战略远未定型。
在欧洲除了德国,奥地利首相、梵蒂冈教皇等也不顾中国抗议会见了达赖喇嘛。这突显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认知差异。默克尔11月29日对国会说,人权是德国外交政策必不可少的基础。德国销售量广大的《周日画报》12月2日公布的民调显示,高达六成八的德国民众认为,维系人权的外交政策比经济利益更重要;尽管惹恼北京,还是有六成五的德国民众支持默克尔会晤达赖,只有二成三的民众批评她在“做秀”。这也与欧洲的政治大气候有关。在东欧,新欧盟成员国特别是捷克、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对中国人权纪录的批评一直很严厉,它们往往透过本国共运史的棱镜来看中国。另外,由于现代化进程的不同,中欧在环保、反对死刑、防止全球变暖等方面的观念冲突也会波及政治关系。
欧盟对华政策的调整,还有欧洲整体经济不景气的缘故。欧洲各国目前大多处于经济停滞阶段,加上全球化进程加快,资本、技术和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西方普通人的就业成问题,生活水平有下降趋势,而新崛起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产品却大量涌入。欧洲一些人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也没有做好准备。媒体的推波助澜更使这种消极情绪在公众间传播,一些政治家们为捞取选票,总要把中国等国作为批评和平息民怨的“箭靶”,从而导致要求中国开放市场、保护知识产权的声音在欧洲日益升高。据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民调,在过去一年,对中国持积极看法的受访者份额大幅度下滑,急剧下降15%到20%。这主要是就业外包以及欧盟对华贸易赤字不断膨胀的结果。
面对正以每小时1500万欧元速度增长的贸易逆差数字,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坐立难安。11月28日,欧元“三驾马车”——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欧元集团主席容克、欧盟经济和货币事务委员阿尔穆尼亚首次集体造访北京,公开抱怨中国在汇率问题上“处心积虑”,让欧元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埋单,因为自中国实施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9.7%,但同期人民币对欧元却贬值了8%以上。面对中欧贸易不平衡,欧盟内部的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将逆差问题归咎于中国市场不开放和人民币汇率“低估”。另外,曼德尔森还对中国食品问题大放厥词,称“2006年欧盟境内截获的假冒产品中80%产自中国”。可以说,正是中欧贸易逆差问题,带热了原本无碍的汇率问题、食品安全问题。
相对于中美外交,中欧外交的一个着力点是,欧洲更善于倾听。从为中国进口军火解禁到为中国市场经济正名,欧洲都有一些国家在为北京奔走说项。欧盟决策的分散化和行动的不同步,使得中国有足够的机会对其重要成员国分别游说,各个击破。
战略互需下的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今年遭遇了波涛汹涌、暗礁起伏的几件事。政治方面,10月16日,布什在白宫私下会晤达赖30分钟,这是两人第三次会面。翌日,布什又出席国会为达赖颁发金质奖章的仪式,这是首次有美国总统在公开场合与达赖共同亮相。对此,中国外长杨洁篪即时传召美国驻华大使,表达强烈抗议。在17大记者会上杨洁篪说,“布什会见达赖是一次错误的行动”;之后,中国拖延了安理会对于伊朗问题的审议,就在美国防长罗伯特·盖茨访华后没过几天,杨洁篪便在伊朗表示,不同意美国单方面对伊朗实施制裁。
军事方面,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最近一次美军太平洋演习中,一艘中国宋级潜艇成功突破美军先进的监测设备,越过至少12艘保护小鹰号航母的美舰艇,突然现身于演习的中心海域,在场的美军通通被吓得惊惶失措。随后11月13日,美国宣布将把台湾的爱国者II型防空导弹升级为爱国者III型,合同价值9亿多美元。这已是今年以来美国第五次对台军售行为。而在11月底,中国拒绝美国小鹰号航母在感恩节这天停靠香港,随后又禁止两艘扫雷艇停靠香港,华盛顿称中国此举“违反了国际规则”。对美舰说“不”,这只有在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使馆、2001年中美撞机、2002年台“防长”汤曜明赴美出席美台军事会议等事件发生时才会出现。11月29日,美国海军则透露,小鹰号被拒后,故意途经台湾海峡返回日本。日本共同社报道分析,小鹰号此举可能是在向拒绝其赴港的中国政府示威。所有这些均表明中美双方较劲意味浓厚,似乎又回到冷战边缘。
但现在已不是冷战年代。就高层交往来说,胡锦涛主席今年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和APEC会议期间与布什两次见面,通电话更是家常便饭。经贸方面,根据中国的统计,从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到2006年,双边贸易额增加了106倍,相当于每年增长18.9%。美方的统计显示,双边贸易额增加了144倍,相当于每年增长20.2%。据美国海关统计,2006年,双边贸易额已达3430亿美元,中国已成了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也是中国的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五度发声反对台湾的入联公投,中美共管台湾已成现实。另外中美面临着反恐、反扩散、全球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正在展开有关合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11月29日在回答有关中美关系提问时也承认,中美关系总体情况比较好。而布什早在8月30日会见记者时也曾表示,美中关系“复杂,但正面”。所有这些均只能表明中美关系仍处于盘整期。
在盘整期的中美关系是稳定与动荡并存,但平稳要大于动荡。中美关系总体平稳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世界格局能够容纳中国的和平崛起,而布什的反恐战争却成为消耗华盛顿经济、政治和道德资源的无底洞,再加上在美国看来,在俄罗斯、伊朗、朝鲜、委内瑞拉、古巴等国公开对自己“叫板”的情况下,也必须与中国进行预防性的合作。而对中国来说,综合国力的增强让自己拥有了全球利益,这种利益很多时候是与美国一致、需要得到美国保护的。就像美国军舰在索马里海域解救被劫持的中国船员所揭示的那样,美国既能保障中国在其主导的国际体系下平稳发展,也能制约中国推行资源外交的效果。中国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无论对内对外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在这个渐进发展过程中,当然也就需要当今世界霸主美国的默契与合作,需要与美国共同构建战略互信。
尽管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已超过德国,但它仍是中美欧三角中最为脆弱的一角。美欧现在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是全球化冲击下的转型的问题。但由于美欧的体制透明,任何国内外矛盾都会通过媒体的报道及政治的操作而放大,从而也就能更快更早地解决或转轨。相应地,中国却仍须在深化法治、建立文明社会、开放政治制度、增加传媒的独立性和保护环境等方面跟上美欧的步伐,才能不被某个时候来自内部的危机击倒;才能与美国在反恐和能源问题上,与欧盟在多极化、多边主义及商业和文化问题上平等地磋商与合作,并与美欧共享利益,共担责任;才能在全球性的竞争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力及话语权,最终与美欧并驾齐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