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采用整体打捞方式出水,在世界考古史上还是第一例。同样,花费3亿元打捞并保存,也创造了天价纪录。在“南海Ⅰ号”出水前,考古和文物市场专家解读了“南海Ⅰ号”天价打捞背后的价值。
“南海Ⅰ号”水下考古队透露,为打捞“南海Ⅰ号”修建临时码头花了1400多万元,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80多万元,还有施工中投入的钢材、水下设施、船舶、人工等,算下来,打捞工程预算接近1.5亿元。
花费3亿元,让“南海Ⅰ号”昂贵“出水”,史上最贵的打捞引发争议。
20日,广州市中国古瓷研究会会长赵自强告诉记者,“南海Ⅰ号”的考古价值是第一位的,但考古价值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南海Ⅰ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都提供了典型标本。其搭载的文物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
“即便算经济账,这样的打捞也是值得的。”赵自强说,四五年前,东南亚出水一艘唐代沉船,打捞者有意卖给中国,开价6亿元。他曾随国家文物局去看过,上面的文物精品很多。但由于资金有限,国内博物馆只能“望洋兴叹”,最后被新加坡一博物馆花5亿元买走。“如果‘南海Ⅰ号’和那艘唐代沉船相当,那当然是非常值得的。”赵自强说。
同时,上海拍卖行高级经济师陈克涛也称,从文物市场的角度来说,“南海Ⅰ号”上的文物无论多少,其价值都不可估量。“但国内出土文物的市场价值是虚拟的,这些文物不允许出现在文物市场上”。
古沉船20年前初揭面纱
发现
“南海Ⅰ号”考古大事记
20年前,南海Ⅰ号被意外发现,这艘藏于海底的古老沉船神秘面纱被揭开一角。也是在那一年,中国水下考古正式诞生。
中英南海打捞沉船
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海底寻宝的疯狂时代。英国海洋探测公司3名队员在荷兰海事博物馆的一份旧报上发现:一艘名为“YHRHYNSBURG”的东印度公司轮船载着6箱白银、385.5吨细锭在中国阳江的南海海域发生海难,沉入海底,但报纸并没有说明沉船的准确位置。
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立即向中国文物局提出打捞沉船的申请。中国方面决定和英国公司合作打捞,指定广州救捞局参与。英国研究专家精确地估算出了沉船位置,但仍没有直接找到这艘属于东印度公司的沉船。
这次打捞工程辅助船“南天顺”的船长陈保进,20年前就在英国人租的“救捞207”号船上当二副。他清晰地记得,1987年七八月份的一天,声呐仪器颜色突然变深,“水下肯定有东西”。潜水员潜到水下后,因为淤泥太厚,没有获得任何发现。
意外发现南海Ⅰ号
为节约成本,英国人把1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结果“一爪子”下去抓上来百余件精品文物,里面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等,可惜瓷器都成了碎片。
正当英国人准备在这个后来被人称为“海上敦煌”的沉船遗址大干一场的时候,有人站出来阻止了莫高窟当年的悲剧重演。
“他们开始提出打捞装有白银的船只,后来抓斗抓出了瓷器、中国古钱等文物,我们就意识到不对劲,就拒绝为他们打捞,后来上报给国家,和英方解除了合同。”陈保进说,当时中方的领导、南海救捞局的副局长尹干红态度强硬地拒绝了英方:“不行,这是中国的沉船,得由中国来解决。”
随即,国家文物局根据捞上来的文物鉴定出:这是一艘宋元沉船。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闻讯后兴奋不已,为之取名“南海Ⅰ号”。
培养人才以备打捞
1989年,中日决定联合打捞“南海Ⅰ号”。但是由于水下勘探技术限制,没有找到沉船的主体位置,尽管1987年已标记了沉船位置。
合作仅持续了5天,日方发现打捞耗资巨大,获利难以确定,不肯继续合作打捞。
当时我国水下考古正处在起步阶段,根本无力独立打捞。只得先培养水下考古人才,先后派出几批水下考古队员出国培训,并积极组织近海考古训练和演习,我国水下考古水平得到了提升。
2001年,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再次组织对“南海Ⅰ号”进行方位寻找。考古队员几次下水探测都无功而返。在勘测日程的最后一天,考古队员终于发现了这个“庞然大物”———它躲在两米多深的淤泥里头。
800年古船保存完好
确认了“南海Ⅰ号”的方位后,从2001年至今,考古队员深入到海面下20米深与“南海Ⅰ号”进行了8次“亲密接触”,了解船体结构和文物勘探等。广东省水下考古中心主任魏峻说,“这艘船令我们特别惊奇,虽然沉没海底800多年,但是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整艘沉船没有侧翻。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这样的情况世界范围内是第一次发现。”
悬疑
去向
古船可能开往印度
船上的不少文物具有浓郁的西亚风格,如鎏金腰带、镶了宝石的金戒指、类似阿拉伯手抓饭时使用的喇叭口瓷盘等。此外,沉船上发现两具眼镜蛇遗骨。广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魏峻称,从这些器物,尤其是眼镜蛇遗骨的发现,有关专家认为,船上曾住有阿拉伯、印度商人,眼镜蛇为其饲养的宠物,由此推测“南海I号”当年应该开往印度等国家。
宝物
小舱捞出6000文物
根据初探,“南海Ⅰ号”船舱内还保存着6万-8万件古代文物,价值非凡。魏峻说,“南海I号”上究竟藏有多少宝物,有个数字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下:2002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队对船上一个仅几平方米的小舱进行打捞,就打捞出文物数6000多件,其中4000多件是完整的。
“南海I号”已经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分别来自当时的知名瓷窑如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等。在出水的金属器中,既有铜钱、铜镜、锡壶,还有银锭、金戒指。除此外,也不乏漆器、木质文物、朱砂和石雕等。
护宝
为保密武警谎称是炸弹
从1987年发现“南海Ⅰ号”到2003年国家有关方面正式详细披露相关考古信息,“南海Ⅰ号”的一切都是秘密。为了保住海底古沉船的秘密,承担“南海Ⅰ号”警戒保卫任务的武警阳江边防支队撒了一个长达16年的“炸弹”谎言。
“南海Ⅰ号”位于广东阳东县东平镇东帆石岛附近的一小片海域,这里是阳江市和江门市交界的地方,也是两地渔民经常打鱼的地方。在2003年之前,“南海Ⅰ号”打捞和保护的方案无法确定,国家有关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这一海域发现古沉船的消息。为了保守秘密,负责警戒保卫“南海Ⅰ号”的阳江边防支队向前来海上作业的渔民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海底有二战时期某国军队当年扔下的炸弹,捕鱼很危险,请马上离开。”
尽管是不得已的“炸弹”谎言,但还真管用。16年里,官兵们不断重复这个经典理由,劝说不知情的渔民离开“南海Ⅰ号”控制海域,防止拖网、抛锚对沉船造成损害。这个“炸弹”谎言直到2003年“南海Ⅰ号”的打捞计划逐渐公之于世才告终止。
现在官兵在值勤的时候,也会有渔民过来开玩笑说:“你们的‘炸弹’现在怎么样了?”官兵们也就会心一笑。
新家
出水古船迁址水晶宫
“南海Ⅰ号”出水后,由驳船将整体移往岸边新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椭圆体“水晶宫”内。
“水晶宫”是一个水深12米的巨型玻璃缸,也是我国唯一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水晶宫”内水质、温度等环境与“南海Ⅰ号”沉船所在海底完全一致,并具备防酸碱腐蚀、防风化、耐紫外线和抗氧化性能。
场馆门前是一条长300多米、宽10余米的水泥大道,直通海边的临时码头。这是为迎接“南海Ⅰ号”入馆而建造的专用码头。“南海Ⅰ号”出水后,在水中由“华天龙”将其吊起平移到半潜驳船上,半潜驳船将运载沉箱,在水下潜行,一路将其“护送”到该码头后,“南海Ⅰ号”将沿着这条通道进入“水晶宫”,但入住后不会马上打开沉箱。
广东阳江文化局局长说,由于整体打捞后,水下文物的保护没有可以参照的经验,在海底淤泥里的木器、铁器、银器、瓷器等文物来到陆地后如何保护是一个新课题,这将使“南海Ⅰ号”考古工作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考古工作者将在“水晶宫”内对船上文物进行发掘和考察,届时游客可以在“水晶宫”两侧的长廊上观看考古的全过程。据悉,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将由阳江市政府管理,有望于明年底开馆。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