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时33分,前天已经部分露出水面的“南海Ⅰ号”经过1天半的起吊和起浮,终于整体浮出水面。露出水面的“南海Ⅰ号”棕色沉箱长35.7米,宽14.4米,高7米,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保持原始形态的南宋古船就包裹在沉箱里面,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估计为6万至8万件。南方日报记者严亮王辉严明摄 |
宝船就在里面!
“南海Ⅰ号”成功打捞出水
除了激动,还是激动!
―――尚杰,1989年参与中日合作水下探摸“南海I号”
我有点失落,我再不能在那个地方摸到她了。
―――崔勇,广东省水下考古专家,曾多次下水探摸“南海I号”
本报讯 继前日两次试探性出水后,昨日上午11时33分,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历时近3个小时从阳江下川岛附近海域成功出水。
在祭海之后,昨日上午10时14分,鞭炮喧天,伴着欢快的广东音乐《步步高》,“南海Ⅰ号”整体打捞起浮仪式开始。
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在“南海I号”上水庆典活动致辞上表示,“南海Ⅰ号”从发现到出水历经20年,探摸、论证6年,正式打捞也有1年。这20年,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起步、发展、成熟的20年。李长春、张德江等对“南海Ⅰ号”打捞项目非常重视,汪洋刚到广东省省委书记任上也特别关注该项目。
上午11时33分,“南海Ⅰ号”历时近3个小时成功完全出水。
“除了激动,还是激动!”1989年参与中日合作水下探摸“南海I号”的尚杰说。那次探摸,只摸出来几块瓷片和一块船甲板,但是确定了这艘沉船就是1987年发现的那条船,以及地点和年代。
从1987年发现至昨天,“南海I号”走过20年。截至发稿,装有“南海Ⅰ号”的钢制沉箱稳稳“坐在”半潜驳船“重任1601号”凹槽中。待焊接加固完毕,视海况预计今日可由拖轮“德鹏号”拖航至位于水晶宫南部的临时码头。
全程直击
昨日是冬至,也是今年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天的太阳理应直射南回归线。但一改前日碧空万里波浪不惊,昨日的阳江海域晨雾弥漫铅云压顶,幸好风浪不是很大,风4-5级,涌浪不超过1级,“这种天气在冬季是非常难得的好。”
拖轮“德鹏号”上来自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的工程师蒋挺华介绍,“这两天打捞‘南海Ⅰ号’,老天真是开眼帮忙了。”
仪式 一米长烧猪祭海
清晨7时,3艘海警护卫艇冲进雾中,奔赴打捞核心地带。
8时30分,“中国海上救助”直升机盘旋降落在号称亚洲第一吊的“华天龙”上。
距“南海Ⅰ号”300米处拉起了警戒线,两艘护卫艇负责外线警戒,两艘摩托艇在更远的地方执行第三层警戒任务。
8时40分,正对着“南海Ⅰ号”沉箱的“华天龙”甲板上,一个临时祭台搭建起来,一米长的烤猪、几炷香、两盏红烛、几只水果,打捞现场总指挥吴建成焚香、洒酒、作揖,祭海祈福。
露顶 黄沙中瓷片醒目
9时19分,装有古船的橙色钢制沉箱浮出水面2米,被6根红色定位桩死死卡在半潜驳船“重任1601号”上。“南海Ⅰ号”橙色沉箱在海底半年以来已经变成棕色,沉箱顶部有些泥沙和贝壳,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花白相间类似碗底的瓷片在黄泥沙中分外醒目。
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工程师蒋挺华表示,23日会有冷空气抵达南海海域,海上会有6-7级大风。“如果今天不顺利,影响到装船,拖到明天会非常麻烦。”在21日晚,潜水员下水检查了“南海Ⅰ号”沉箱的每一根钢梁、每一个螺母。
出水 沉箱为何故意倾斜
10时14分,鞭炮喧天,伴着欢快的广东音乐《步步高》,“南海Ⅰ号”整体打捞起浮仪式开始。在鞭炮烟雾中半潜驳船“重任1601”排水起浮。
1小时前,沉箱仅露出水面2米,此时露出水面3米。沉箱周围泡沫翻滚,其4个角旁的4个分别高达12米的白色浮箱同时向外排水。
11时13分,半潜驳船“重任1601号”尾部吃水稍深于船头,沉箱略微倾斜。现场总指挥吴建成解释,“故意”倾斜是为了安全起见,“1601号头部朝东北方,现在正刮东北风,所以迎浪的头部要高一些。”
11时26分,排水孔离海面越来越高,排出的海水在半潜驳船“重任1601号”四周砸出白浪花。4个12米高的白色浮箱完全出水,橙色钢制沉箱零刻度接近水面,最后的时刻到了。
成功 “全过程可打满分!”
11时33分,7米高、两个篮球场大的橙色沉箱成功出水,但仍岿然不动。半潜驳船“重任1601号”前甲板完全露出水面。十几艘海事巡逻船游弋周围确保安全。“华天龙”的16组32根碗口粗钢缆完成使命,把受力交给半潜驳船“重任1601号”。
11时38分,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给打捞工程打满分。
今日航程
到新家还有10小时海路
成功出水后,“南天顺”将靠近半潜驳船“重任1601号”,对装着“南海Ⅰ号”的沉箱和“重任1601号”甲板进行焊接加固。视海况,今日将由拖轮“德鹏号”用56毫米粗的拖缆将“南海Ⅰ号”送到打捞现场西北方36海里(约66公里)的水晶宫南部临时码头,其间需耗时10-12小时。
“华天龙”和半潜驳船“重任1601号”最快于今晚抵达水晶宫临时码头。一条长350多米、平整如机场跑道的水泥路从码头延伸至水晶宫中,工程人员将用气囊拉移法,用2-3天时间将古船送进水晶宫。
古船上岸须待涨潮
据打捞现场总指挥吴建成说,沉箱拉移的难点是如何从半潜驳拉移到临时码头上,上岸之后拉移进水晶宫就简单得多。因为在拉移过程中,沉陷对半潜驳的压力会越来越小,半潜驳会逐渐浮起来,使得甲板与码头不在一个水平面。
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办法是:在海水高潮时让半潜驳靠上码头,等到低潮时让半潜驳沉到海底,这样就不会因为拉移而影响半潜驳主甲板的水平。
20根气囊轨道拉移沉箱
吴建成介绍,用气囊拉移是打捞部门经常使用的常规方法,保证拉移过程中古船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采用气囊拉移而非预先安装钢轨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气囊比钢轨柔软得多,可避免刚性碰撞;二是气囊比较灵活,可以通过充气、放气随时改变沉箱的运动方向。届时工程人员将沉箱从半潜驳上水平拉移到用20多根气囊按顺序铺设的“轨道”上。
A04-06版
统筹:李艳 许黎娜
采写:本报记者 涂峰 王微 邱永芬
摄影:本报记者 吴峻松 刘可 许黎娜 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严亮 严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