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又是一个丰收年。12月16日,虽小寒将至,但在汾西县后河底村,家家户户院里堆着、挂着黄澄澄的玉米,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正在后河底坝地里整地的村民贾建林盘算着一年的收成:3.7亩坝地玉米收了3000公斤,按每公斤1.4元计,可收入4000多元,在农业收成中占了大头;4亩梯田玉米收了1000公斤;刚刚退耕的8亩坡地5亩种了苜蓿、3亩种了核桃树,再过几年收入可再上一个台阶。
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目前,我省黄河流域已建成淤地坝4万座,其中骨干坝780座、中型坝2202座、小型坝3.7万座,共拦沙21亿吨,淤成沟坝地157万亩,年增产粮食6.3亿公斤,年增加降水利用量2700万立方米,年均补充地下水1.1亿立方米,解决了600余条沟道两岸村庄的交通问题。
汾西县水利局局长郭建华介绍说,1999年至2000年,他们在后河底修建了12座淤地坝,村民管护积极,每年汛期利用上游洪水引洪漫灌,现已淤成120多亩沟坝地,估计再有3至5年,可淤积220亩沟坝地,后河底村每人可分到1.5亩,按照平均亩产750公斤计算,平均每人每年的粮食产量可以达到1150公斤。据悉,目前汾西县已建成骨干坝22座,中型坝35座,生产坝8950座,淤成沟坝地5.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每年坝地的粮食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一半。
像汾西县这样的淤地坝建设典型,在我省不胜枚举。临县算沟流域,经过近30年三次集中建设,已建成14座淤地坝,拦蓄泥沙344万立方米,淤成坝地420亩,十年后还可淤125亩。乡宁县韩家塔沟,建有1座骨干坝、3座中型坝、15条小型坝,已淤积坝地300亩。2004年以来,乡宁县实施龙鼻流域坝系项目,新建各类淤地坝71座,10年后将新增坝地2760亩,可拦截泥沙1005.2万吨。目前,该县有各类淤地坝195条,已淤成坝地3210亩,累计拦截泥沙1370万吨。通过建设淤地坝,全县10余处枯竭的水源恢复了生机,以坝代路解决了15个村农民的行路难问题,并发展淤地坝养殖水面300亩,昔日的干旱山区有了自己的水产品。
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主要措施,修建淤地坝,在沟道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人工屏障,可以从源头上封堵向下游输送的泥沙,起到减轻河道和水利工程淤积、涵养水源、促进沟道两岸边坡生态修复的作用。淤地坝通过拦蓄泥沙淤成的大量坝地,土质肥沃,是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被群众形象地称为“粮囤子”“钱袋子”。
淤地坝在发挥拦泥、淤地作用的同时,前期蓄水还可解决当地工农业生产用水、人畜饮水和发展水产养殖业。同时,淤地坝通过有效滞洪,将高含沙洪水一部分转化为地下水,一部分转化为清水,通过泄水建筑物,排放到下游沟道,起到增加沟道常流水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右玉县高家堡乡东碾头村村民赵海宽说,筑坝前村民吃水在村西沟靠人担畜驮解决,担一次水需半个多小时,而且水少人多抢水事件时常发生,水质不达标,得病率很高。自从1988年修筑淤地坝后,村中两眼大口井重现生机,水位保持在4米左右。
建设淤地坝是全省实施兴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省水利厅于2006年10月下旬以来组织省、市、县技术人员,分五个组,对全省有条件建设淤地坝工程的流域进行了实地踏勘选址。之后,各县根据选址结果,组织勘测设计人员进行了逐坝设计。省水利厅于今年4至5月组织专家对完成的淤地坝设计进行了现场审查,6月,又组织专家对经过现场审查的初步设计进行了复审,并集中进行了审批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了2007年度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投资建议计划。
我省黄河流域具有修筑淤地坝的天然优势,建坝潜力巨大,建坝技术成熟。全省黄河流域沟长大于1公里的沟道有4万余条,今后尚可新建淤地坝4.0385万座,其中骨干坝7262座,中型坝7355座,小型坝2.5768万座。我省建设淤地坝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规范,从项目的规划设计、立项审批、施工验收到管理运行,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探索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骨干坝为主体,大、中、小淤地坝联合运用的坝系工程建设成功模式。据初步估算,如果规划中的这些淤地坝付诸实施,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可拦蓄泥沙70亿吨,可新增坝地336万亩,加上已有的157万亩和现状坝还可淤积的27万亩,我省黄河流域坝地面积将达到520万亩。届时,坝地将成为沿黄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本报记者 王恩瑞 本报通讯员 王洪斌 蔡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