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6日,新华社向世界播发了一条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周围塞满了金银玉器和罗纱织锦……遗憾的是,这批国宝在出土后迅速失去了其原来的鲜艳和光泽。昨日,当年明定陵出土的“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和“红八宝四合支纹䌷交领中单”在南京云锦研究所历经3年复制成功,运往北京。
两件分别是“礼服”和“衬衫” 在云锦研究所,名叫“红八宝四合支纹䌷交领中单”皇袍没有袖子,皇袍上有一些蝙蝠、云纹、如意等组成的“八宝”图案。“这件衣服穿在皇帝的外衣和内衣之间,类似于现在人穿的衬衫。”南京云锦研究所总工办主任张洪宝表示。
“另一件"皇袍"可以说是礼服了!”张洪宝接着展示了“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这件皇袍以红色为底色,黄、蓝、绿、白各种色彩点缀。皇袍图案众多,共有卍字279个,寿字256个、字符均为金线织成,还有蝙蝠301个、如意纹271个,寓意“福寿万代”,前襟和后背有12个团龙,龙身均为翠绿色,由孔雀翠羽织成,整件衮服华丽夺目。
复制比明代织师少用了10年 “我们复制了3年,历史上,根据衮服小襟上绣字及绢书标签题字,衮服从织造到收入内库的时间为13年。”南京云锦研究所副所长张玉英说。
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南京云锦研究所承接了国家文物局的复制任务。3年前,研究所接到这两件皇袍的复制任务。“当时出土衮服已严重风化,呈咖啡色,手一碰便掉下一摊粉末。”云锦所技术设计部主任杨玉柱表示,更麻烦的是,12条团龙中只能看到3条。为还原衮服原来的样式,他们查找了大量资料并研读考古报告,经过6次专家论证才破解了纹饰和颜色之谜。
用了8公里金线和400米孔雀羽 据史料记载,明朝对皇家衮服的织造十分重视,织造前先由钦天监选吉日,再由礼部题请,遣大臣祭告,方可开工。
南京云锦研究所总工办主任张洪宝介绍,复制这件衮服光人工就用了1920个。这两件皇袍中最珍贵的是成色98%的捻金线和孔雀翠羽的运用,“捻金线直径仅0.1毫米,而常规的直径一般都在0.16毫米以上。复制这件衣服,所用捻金线长8168米,重量仅为628克,不得不说是一个突破!”张洪宝说。
在衮服上,记者还看到一些蓝色的羽翎,“这是孔雀翠羽,长度达400米,仅重160克,最好的1根羽翎也只选了110根绒羽,捻出2.75米。”所有的这些材料都非常珍贵,通过手工技巧制作,创造了云锦复制工艺的新纪录。
“环保”染料染出皇家气派 这些基本的织线怎样才能织出这样雍容华贵的色彩?“具体细节是机密,我不好透露,但可以向你们透个底,这些织线的颜色都取自天然环保的植物。”云锦所质检部主任王继胜告诉记者。
王继胜说,这两件皇袍的底色为红色,取自苏枋,将苏枋的树根煮上三四遍,兑进明矾水、绿矾水或胆矾水等,对丝线或布料进行染色,称为“媒染法”。而此次复制的衮服中的明黄色取自栀子的果实,靛蓝是将马蓝或板蓝的叶子发酵而得,有了这三原色,其他颜色就好配制了。偶尔也会用到其他植物,例如咖啡色或黑色可由石榴汁染成。
“在1860年前,中国的服装染色都是通过植物原料,安全环保,发色纯正。因此我们没有选择化学染料和矿物染料。这也算是一种继承吧!”昨晚这两件皇袍已运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