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政策倾斜与税收减免,价格较低的经济适用房,是许多人印象中的“稀缺商品”。可最近,济南市首批经济适用房的销售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204套房仅91套被选走,113户经摇号中选的家庭最终放弃选房。
究其原因,户型不佳、交通不便、贷款难等等,是一些低收入家庭无奈放弃的主要原因。
济南经济适用房未能赢得喝彩,看似偶然。但进一步分析,不免折射出各地经济适用房普遍存在的一些尴尬。
受到地价与成本制约,经济适用房往往地处城郊。偏僻带来的问题是,生活配套设施不足,学校、医院、娱乐、购物等公共服务时常“裹足不前”;公交车数量少、车次间隔长、末班车结束早、出租车不愿去,出行难在所难免。以至于,某些经济适用房小区,被自嘲比喻为“睡城”——只能提供睡觉之所。生活现实的不便,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城区建设“驱贫引富”,令一些低收入者感觉被“边缘化”。
此外,某些经济适用房的结构、乃至质量也差强人意。按理说,套型面积小,在设计时应尽可能合理利用空间,让一家老小“各得其所”。可某些经济适用房却“赶时髦”——厨房、厕所面积不小,厅堂、房间面积不大。此次济南经济适用房更是“客厅和卧室联为一体”,不禁令选房者感叹“起码得给孩子再分出个能支开张床的地方啊”……如果说前几年出现200平方米一套的经济适用房“变味走样”的话,如今某些经济适用房设计不合理将导致另一种“曲高和寡”。某些房屋建材与用料不佳,更让人疑惑:“难道低价就等于低质”?
还有,则是银行贷款与购买力的问题。在住房困难户中,许多都是失业下岗人员,即便他们实现“灵活就业”,也很难向银行提供“稳定收入”证明。尽管经济适用房“相对价格”低,但“绝对价格”随楼市一路走高,低收入家庭购买压力仍然很大,特困家庭更是“有心无力”。
必须承认的是,作为一项惠民举措,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已使相当一批群众从中受益。可是,仅有房子并不代表宜居,经济适用房显然还需进一步强调功能与实用性。低收入家庭不需要虚饰浮华,但配套设施、公交服务却是必须的生活保障。本着适用与可承受原则,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的建设比例,同样需要政府更加科学的分析规划。解决群众住房难,必须对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老百姓需要实实在在的“大米饭”,而不是食之无味的“鸡肋”。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单一的政策措施也无法满足、处理不同阶层的问题与需求。解决群众住房难,破解开发商垄断暴利,需要实行更具针对性、更具层次的安居保障政策。旧城改造、住宅开发,不能仅仅以“税收最大化”为目的,普通商品房、两限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理应本着适用与可承受原则,更加科学地规划与审批。在中低收入者仍占社会主流的情况下,切实令他们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才能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为政府赢得更坚实的公信力。
(责任编辑: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