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社区日前组织专门针对祖居居民的招聘会。
居民观看社区文艺演出。
社区文化活动开幕式。
对年轻人进行培训。
在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33046名失地农民。2004年2月,这些失地农民整体转户为“城市居民”。在开发区20万人口里,他们既与原来的城里人有区别,又与外来的务工人员不同,他们有个独特的称谓——“祖居居民”。
开发区搞了14年,户籍转变3年多,当初的3万多失地农民究竟有了怎样的变化?走进开发区的社区,走进祖居居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一条和谐的城市化道路清晰可见。
一
安居乐业,生活有奔头
如今祖居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6平方米,超过合肥市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
1997年至今,培训农民1.1161万人次,推荐就业1.3371万人
“今年娶了媳妇,有了自己的房子。”12月4日,家住开发区海恒社区的张宏微笑着告诉记者。24岁的他是开发区祖居居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尽管省会城市的房价在涨,按照开发区对祖居居民的安置房政策,张宏80多平方米的房子只花了5万元。
张宏现在江淮汽车集团的商用车公司工作,每月拿着2000多元的工资,怀里还揣着国家四级焊工证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函授大专文凭。
“2002年高中毕业的时候,无一技之长,只能打杂工。”当时张宏家里困难,弟弟妹妹在上学,要挣钱补贴家用。
“江淮汽车厂大学招生,你可以报名参加。”2003年8月,海恒社区福禄园三区范主任的一个电话,改变了张宏的生活道路。通过考试,张宏和社区内其他10来个年轻人来到江淮汽车厂跟合工大合作办的大学,在汽车工程专业学习焊接。后来,张宏的弟弟也这样参加了开发区组织的培训,走上了工作岗位。
“有房住,有事做,农民生活才有奔头。”开发区社区管理局党委书记祖朝兴说。
如今祖居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6平方米,超过合肥市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
农民失去土地后,靠什么谋生?开发区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对18到40周岁的青年人,开发区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每个年轻人1000元培训费,由管委会埋单。从1997年至今,培训了11161人次,推荐就业13371人,既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为园区企业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对50岁以上的男子、45岁以上的妇女,开发区提供环卫、物业等大量公益性岗位。
二
老少病穷,都有了依靠
小孩上学每人补助1万元,无子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老人每月补助360元
祖居居民医疗费最高可报销3.4万元
“不搞开发的时候,农村孩子上学,是好大一笔负担。”锦绣社区的祖居居民李红梅给记者算起了孩子的教育账。
她10岁的儿子蔡家港,如今上小学四年级。从2002年起,开发区对18岁以下的居民给予每人1万元的教育补助金。现在李红梅的儿子每年可领到2000元补助金。
“砸锅卖铁,也要办好教育!”1998年,开发区将教育纳入开发区整体规划,先后以社区为单位,建设了8所小学、3所中学,并均衡配置了优秀教师资源。2007年,开发区中考成绩居全市前列。2007年秋季入学,凡符合文件规定的外来农民工子女,可以在开发区就近选择学校就读,全区中小学接收了1300多名农民工子女。
小孩上学有了安顿,老人过得也很舒心。开发区给上年纪的无子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发老年补助金,每个月360元。
“我们要锻炼身体,多活几年,看看这个社会的变化。”莲花社区74岁的孙礼芝老人说。她们现在组织了晨练队,练太极拳、扭秧歌。
芙蓉社区患病的祖居居民陈序武的喜与忧,则折射出开发区医疗保障的优越性。
2006年4月,陈被查出患有恶性淋巴瘤,需住院化疗,到今年6月,共花去医药费5万元。通过对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政策,报销了2万元。“能多报销些就好了,紧接着做手术还要花10多万元呢,怎么办啊?”12月5日,陈对记者说。
在一旁的开发区社区管理局的干部邹鹏,给他提出个好建议——参加合肥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同时享受开发区对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有了双重医疗保险,陈的巨额医疗费用就有可能解决。
听了邹鹏一席话,陈序武愁眉一展,露出了笑容。
从2005年8月1日起,开发区针对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开始实施,为3500多人次报销了560多万元医疗费用。按照政策,祖居居民每人每年最多可报销医疗费用3.4万元。
三
社区的工作就是服务
办公场所可以小一点,居民的活动场所一定要大些
培养农民的城市居民意识,社区发挥很大作用
“我们没有经济指标,不承担招商引资任务,工作就是全身心为居民服务,为社区服务。”12月5日,锦绣社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张晓明对记者说。
随着农民转为居民,开发区在城市化管理体制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创新。我国城市管理一般实行两级政府(市区政府)、三级管理(市、区、街道办事处)、四级网络(市、区、街道、居委会)。开发区没有设置街道办事处,设立了5个社区管理委员会。开发区把计划生育、办证、办理社保、户口、医疗等为居民办事的政府职能委托给社区管理委员会行使,服务重心下移。每个社区都有一个服务大厅,实施一站式服务。
“我担任楼片长,为邻居服务,每月还有500元补助。”锦绣社区的李红梅很高兴。社区管理委员会下面,还设置了小区管理委员会,聘请了楼片长。这些楼片长管理1至2栋楼,从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也把服务的触角伸到了最基层。
社区管理委员会在整合社会资源、服务社区方面时常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合肥太古可口可乐公司在莲花社区,每年有大量处理过的工业废水通过管道白白流走。2005年7月,通过莲花社区管理委员会协调,太古可口可乐公司投资900万元建了中水处理设施。经市环保部门验收,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可以用于绿化灌溉。通过协调,社区的几家物业公司用太古可口可乐公司的工业排水来进行绿化灌溉,象征性地交一点费用。而太古可口可乐公司则把这笔钱,捐给社区的贫困居民。社区协调,三方受益,被传为佳话。
“办公室可以小一点,群众的活动场所一定要大一些”。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兵不止一次在会议上强调。开发区内的各社区都建有公园、广场。广场的面积达到4万多平方米。在海恒社区,张翠兰等老人成立了“俏夕阳健身队”,每天早晚在自家门口载歌载舞,类似这样的文艺团体,区内已经有34个。
“农民变居民,最大的变化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前在地里干农活,没有晨练的习惯,也没有按时交物业费、水电费的习惯。现在要逐步培养起城市意识。社区在这里面发挥很大引导教育服务的作用。”开发区党工委办公室主任刘勇说。
四
农民不是包袱,是财富
开发区上访的人在全市最少
农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1997年1720元,2007年约9600元
“开发区建设最大的功臣是谁?”
“建设开发区的目的是什么?”
在建设之初,开发区建设者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这个严肃的问题。
“开发区最大的功臣是农民!他们把土地,把自己的生存之本,交给了我们。建设开发区的目的就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让这块土地上的人富起来!”这是开发区建设者们的共识。
从一开始,开发区就创造各种条件,为祖居居民基本生活、长远生计铺路。如今,祖居居民成了开发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2005年初,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要花7亿元,而土地征用资金和村集体资产只有3个亿,开发区管委会用财政补贴了4个亿。开发区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从1997年的1720元,增长到今年的约9600元。
“原来村里人在外地打工,现在都愿意回来了!”自主创业的张克清告诉记者,他的伙伴们如今纷纷从外地返回开发区。
“过去我老上访,现在看是做的糊涂事。如今对开发区工作,我全力支持。”芙蓉社区的祖居居民张道华由衷地说。在开发区建设之初,他对生活前景比较迷惘,曾经带头上访。近年来,张道华与他人合伙,在开发区的翡翠湖里养鱼。妻子被安排在附近的易初莲花超市上班,每月有上千元收入。家里还买了一台推土机,租给工地用。“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开发区上访的人在全市最少。
祖居居民还涌现出一些自主创业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海恒社区的祖居居民王立平,如今是习友园林绿化公司的老板。在开发区设立前,他带着工程队作泥瓦工,后来搞绿化工程,公司有200人。党的十七大召开不久,他还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没有开发区,还是像以前一样,拿把瓦刀,给人盖房子。日子好了,不能忘了周围的人。”
2007年,该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35亿元。开发区决定进一步完善居民生活保障,改善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开发区要与居民共建共享,不能把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城市化之外,要努力让他们成为其中一分子。14年的建设经验表明,农民不是包袱,而是最大的财富!”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兵说。
照片为任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