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美大院
李 均摄
和顺古镇一瞥
来到西南边陲云南省腾冲县城,再向南驱车4公里,就是有600年历史的著名侨乡和顺了。古镇入口处的双虹桥畔,十几个学生坐成一排在写生,画板上灵动着绕村而过的小河、安闲自在的鹭鸶,伫立着粉墙黛瓦、典雅大气的古建民居。目光从画板移至近观远景,发觉画在景中,景在画中,妙不可言。我迫不及待地走向古镇,欲一探究。
经一位村民引荐,我们落脚在必美大院——一个由寸氏夫妇经营的家庭旅馆。这是一幢“三坊一照壁”式的建筑,即由一座二层楼的正房、两侧各配一座厢房,以及正房对面的一个照壁共同围成的封闭式院落,前后有两个院子。
茶花、兰花以及数盆叫不出名的奇花异卉,把这座老宅子打点得亮丽而有生机。一进院的正房里,供奉着天地诸神以及寸家的列祖列宗。二进院的廊下摆放着老式八仙桌,是就餐的场所。伴随着“咚咚”的脚步声,沿木制楼梯来到二楼,“吱呀”推开客房的木窗,远处是刚刚收获过的田野和茫茫山色。收回视线,环顾屋内,四壁镶有厚实的楸木板壁,地板、天花板亦为木制,配上一二件老式家具,透出古朴而温馨。
太中意这儿的格调了,且价格便宜——每个床位仅20元。
放下行李,我们去购买和顺景区的游览票。票价50元,8个景点通用,包含和顺图书馆、滇缅抗战博物馆、文昌宫、元龙阁、艾思奇故居、弯楼子民居博物馆、刘氏宗祠、宗祠文化纪念馆。据介绍,从2003年起,云南房地产经营商柏联集团与腾冲县政府签约,取得了和顺古镇景区40年的经营管理权。他们的开发理念是:保留一个活着的古镇。即让这里的约6000名居民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使之成为古镇旅游开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村民利用自家的古宅办起旅馆、饭铺、玉石银器店等,目前有民居旅馆43个,各种商铺100多家。
我们参观了和顺图书馆、文昌宫后,天色已晚,不得不回旅馆了。
在必美大院住的游客还有3位:来自北京的“旅行发烧友”王、陈两位小姐;来自比利时的“独行侠”露菲。露菲也刚刚回来,我们一同在八仙桌旁等待开饭,便聊了起来。她在20年前曾到台湾学习过汉语,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告诉我,只要有长假,她就会选择来中国旅行,北京、上海、西北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我问她是怎样知道和顺古镇的?她一挑眉毛道:“我朋友说,去腾冲就一定要去和顺,它是中国十大最美丽村镇之一。所以来云南旅行之前,我上网看了介绍,就将这里编进了旅行路线。”
说话间,小王、小陈亦“回府”了,她们听说我们来自北京,高兴得就像“他乡遇故知”。我问小王都去了哪些景点?她说:“我们不像一般游客那样直奔景点,然后留个影了事。我们关注的是最原始状态的东西,喜欢踩着这里的火山石路面在古巷里转悠,有时会盯着一个飞檐看个够。今天还去看了500多岁的古杉树,回来路上发现建在河上的亭子挺奇特的,亭下的水面上纵横搭着方木。一打听才知道,它是和顺独有的,也是最温柔、最有人情味的建筑,名叫洗衣亭,是清朝时在外闯荡的华侨为在家守望的女人建造的。有了它,妇女洗衣时就不会被日晒雨淋了。”
小陈接着说:“今天早上我们还赶了和顺的大集,很热闹。我在那儿"淘"到了朋友托买的雕梅酒。”说着将酒从包里拿出来。我一细看,泡在酒里的一颗颗梅子都雕上了各种花样,简直就是艺术品。
餐桌上摆好了黄焖鸡、酸粉炒鱼头、银耳大枣菠萝羹。小王兴奋地对我说:“你们找到这里算是有口福,包你吃了上顿想下顿,而且还超级便宜。”女主人爽朗地笑着说:“我们这儿还有一道风味菜——土锅子,明天给你们做。”
寸氏夫妇以前在昆明工作,退休后回到自家老宅开起这家旅馆。得知他们是侨属,我便向他们请教这侨乡以及古建筑群的由来。据悉,和顺的“侨”史已有五六百年了。这里地处西南丝绸古道边,历代和顺人都爱去缅甸谋生、创业。他们将在国外赚到的钱带回故乡,兴建住宅,又陆续建造了寺观庙宇、八大宗祠、图书馆等,逐渐形成一片古建筑群。现存的古民居多为清代及民国初年建造的。
我指着必美大院问道:“这所宅子建于何时?”
寸先生说:“这宅子是我爷爷在民国初年建的。我爷爷在缅甸经商多年,直到1942年日本占领缅甸后,才回到和顺。以后因年事已高,就没再出国。日本投降后,我的父亲又踏着爷爷的旅迹去了缅甸,一直到现在。”
“您父亲今年高寿了?”我问。
“80多岁了。我的两个弟弟在那边照顾他。”
寸先生又将话题转回到老宅子上:“我们的必美大院是对社会有过特殊贡献的。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消灭盘踞在来凤山上的日本鬼子,远征军的一九八师师部设在了我家。”
说着,寸先生领我们来到二楼的一个窗口,指着远处那闪烁的灯塔说:“那里就是来凤山,当年远征军师长每天从这个窗口观察敌人的动向,在这里指挥作战……”
此刻,我忽然感悟到历史的距离拉近了,仿佛可以嗅到远征军痛击日寇时弥漫于空中的硝烟的味道,脚下的老宅也传递过来一股神韵。这使我有所领悟:中外游客热衷于探访古镇,除了可以寻古猎奇、赏心悦目之外,更多的恐怕是冲着古镇独有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