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提要 如今,在我军的编制员额中,士官已占士兵总数的40%以上,一些高技术部队达到60%。四总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士官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初中高级士官不仅要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资格,还应具有相应的文化程度,其中高级士官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士官经过院校系统培训的比例还不高,许多士官文化程度还未达到要求。世纪初年,总部和国家教育部决定:依托中央电大建立“八一学院”,开展士官学历教育。从那时起,从北国边疆到南沙群岛,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全军8万余名士官和其他军人先后走进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近2万人获中央电大大中专毕业文凭。(于春光)
世纪初年,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经总部和国家教育部领导专题审议,总部制定相关规划,依托中央电大建立“八一学院”,开展士官学历教育,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无偿提供两个频道的卫星网络支持,实行全方位免费服务。
这就是惠及全军士官的“八一工程”。采访中,学院院长张一尘将其概之以“三字经”——兵、军、士。
学院没围墙心中要有兵 随着我军编制体制的调整,士官这支新型的队伍,已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战斗在基层许多关键的岗位上,不少同志常年坚守在高原、海岛、戈壁等偏远艰苦的地区。地域的制约、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都进学校上课读书。提及这些,张一尘院长充满感情地说:“我们不仅在办学,而且在承担一种使命和责任”。多年来,全心全意为兵服务始终是他们坚持的办学宗旨。
第 1 2 3 4页
全心全意的首要标准是提供高质量教学,为兵服务与科技强军、提高战斗力紧密相关。为此,他们严格按照总部的要求和国家教育部的规定,秉承中央电大“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的原则,视教育质量为生命线。靠着一本本统编教材,一堂堂优质课,一门门实用技术,确保士官学员拥有良好的教学资源。
全心全意就不能有被遗忘的角落,就要责无旁贷地满足边远艰苦地区基层士官的求知欲望。如今,军营处处可见“八一学院”的教学站点。不出礁盘,不下雪山就可以上中央电大已不是新闻。去年,他们依托海军“蓝网工程”,教学资源的传送已覆盖我国全部领海乃至亚太海域。随舰艇辗转万里海疆的上百艘水面舰艇的近千名水兵,实现了不下舰艇就可上“大学”的愿望。
全心全意就要首先考虑政治和社会效益,让学员们享受良好的教育。士官学员每年学费只相当于地方同等学历学生收费的五分之一,收费的大部分用于改善基层办学条件;还无偿提供了两个士官本科专业29门课程;针对部队训练计划和统一考试时间有交叉的问题,他们每年专门为士官学员增加一次考试机会,增加的开销全部靠自己“挤”出来……
下面的数字可以证实“没有围墙的大学”为兵服务作出的贡献——经过8年努力,在全军各部队建立近600个教学站点,先后有8万余名士官和其他军人成为学员。从2003年7月首批423名士官学员毕业至今,近2万人获得经国家教育部电子注册的正式文凭。
第 1 2 3 4页
“天网”“地网”都姓“军” “十八般武艺”是老话里对所学甚多的形容。今天的“八一学院”,共开设了工、农、医、文、法等10大学科共580多门专业课程。该院从开办起始终强调这样一个理念——学院姓“军”。因此,教学资源的认定,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改革的方向,都要以军为主进行。他们确定了这样一个目标:让卫星网络真正服务于中国军人教育。
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却又是“天地合一”的。他们的教学实施主要是通过“天网”——卫星电视频道、卫星宽带数据传输网来进行的。学员们既可按时打开视频频道上课,也能通过IP频道将卫星传送的数字信号存储在计算机服务器内,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学习使用;“地网”——为增强远程教育的效果,依靠军队网络系统,使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对话、解疑释惑。有的学员风趣地将其描述为“铺天盖地”的教学。
这种用现代化手段打造的现代远程教育,无疑是一种在时间、空间和组合方式上,很适合部队艰苦、分散、变动等特点的教育模式。事实上,美军自1988年即运用卫星作为主要传播手段对其士兵进行远程教育。
这种服务的基础,就是教学要体现姓“军”的特色。为此,他们从全军各类士官实际出发,重点设计了大专、中专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精选学科专业,优化教学内容,既保留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又具有鲜明的军事特色。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学院选修课、自开课约占40%。为此,他们组织制作了一批具有军队特色的教学资源,如专业学员必修的《军事高科技知识》、《部队基层管理教育》等。记者翻阅了《军事地理气象》教材,内容涉及领土、边界和海洋及军事标图等,可以说充满了“军味”。
第 1 2 3 4页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他们聘请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军内外专家30余人担任各门课程主讲,教材均由我军权威教学科研机构知名专家编撰,从而确保了教学内容更加贴近部队。
在教学改革上,他们针对军队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计算机科学及应用”专业改革试点,开办了以应用型技术为主的计算机大专专业;以“部队管理学”课程取代了“行政管理学”课程;下一步,还将结合全军技术兵职业技能鉴定,通过在职学历教育促进训练水平提高。
为高素质新型士官成长烧一把火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张一尘院长总爱借用古代先哲对“士”的见解来谈对士官的教学培养——不仅有才智,而且能够使用发挥出来,这样的人才就是学院要培养的新型之“士”。
党的十七大给“八一学院”带来殊荣——出席的代表中有3位是他们的士官学员:05级海军学员朱桂全,07级陆军学员宗道辉,07级空军学员张新员。毫无疑问,他们的成才与在学院学到的知识紧密相关。正因为如此,十七大期间,3位代表专程回到学院作报告,在宣传十七大精神的同时,向自己的师长表达敬意。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参加士官远程教育对自己帮助很大。
这3位典型人物无疑是“八一学院”的优秀代表,他们用自己经历所诠释的成长之路,也正是“八一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部队把自己的战斗员托付给学院,士官把自己的青春时光交给学院,显然绝不仅是为了一纸文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把普通的士官锤炼成真正意义上的“士”,是他们的追求与向往。应当说,记者采访中的所见所闻,可以作为“八一学院”交出的一张张答卷——
兰州军区某部07级学员士官杨再礼,在全军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高级干部研讨班上,登台介绍自己通过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成长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的经历;北京军区某高炮旅引导参学士官选修专业课程,两年间士官们研制开发了6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某部开展了“新八大员”活动——理论学习小教员、一专多能战斗员、科技知识辅导员、电脑等级操作员等,其成员基本是士官学员。士官黄锦标凭借所学知识,参与陆军防空兵战术指挥控制系统等软件研制开发,其中一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样让人振奋的事例还很多。人们有理由相信“没有围墙的大学”将新人辈出,走出更多堪以“士”称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第 1 2 3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