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西门口“宝生大押”当票的复印件。专题摄影 时报记者 巢晓 实习生
叶伟报 |
|
碉楼小窗、直上直下的外观是旧时当铺的特色。 专题摄影 时报记者 巢晓 实习生
叶伟报 |
|
大东门古当铺将拆除住户后加结构,恢复旧有内部结构。 专题摄影 时报记者 巢晓
实习生 叶伟报 |
大东门 西门口 两古当铺同时大修
预计分别于春节前及5月份修缮完毕,将作为文化展出及私人博物馆之用
□专题撰文 时报记者 张玉琴
专题摄影 时报记者 巢晓 实习生 叶伟报
广州老城横轴线上一东一西作为旧地标的两个当铺都在进行修缮。其中,始建于清末民初的大东门古当铺预计明年春节前可修缮完毕,与之遥相呼应坐落于西门口的西当铺,预计明年5月对外开放。越秀区政府方面表示,大东门古当铺的修缮工程总投资180万元,将会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尽可能恢复其原貌,作为文化利用;而西门口的西当铺则可能用来作为私人博物馆。
大东门古当铺 斥资百万修旧如旧
■档案
位于车水马龙的中山四路中央地位,状似碉堡。建于清代,靠近当时广州的东城门,为方便市民出入城用钱而设。本有两栋楼,如今楼面已不复存在,保存下来的是原当铺的储物楼。
大东门古当铺位于中山四路,是一座碉堡形状大楼,建于清代。在旧时的广州,为方便市民出入城用钱,几乎每个城门口都有当铺,大东门古当铺当时便靠近广州的东城门。以前,大东门古当铺有两栋楼,一栋是已不复存在的当铺楼面,现在保存下来的是原当铺的储物楼。
已投百万整饬绿化
在“三年一中变”中,大东门古当铺在中山路全线扩路的“拆”声中得以保留。有关部门还投入上百万元,专门为它整饰绿化、开岔路。前几年,古当铺里还寄住着4户人家,由于楼体破旧、白蚁侵蚀,所有住户于2004年搬离。
今年9月份,越秀区建设和市政局发出《招标公告》,将通过补强、加固、修缮,完整遵照清末民初旧当铺储物楼的原状修旧如旧,还要对它400平方米的五层混淆构造进行“强身健体”,工程预计发包价约人民币180万元。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修缮中的大东门古当铺发现,当铺外围已被铁皮围了起来,并围起了绿色的防尘网。在当铺楼的南面墙上,有一些或大或小的窗户模样的窟窿。正在对当铺楼进行施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那些大的窗户是后来被改造过的,原来只有一些小小的墙眼,“这些被改造过的大窗户将全部被封起来,只留小的。”据了解,此次修缮工作包括大东门古当铺的外墙和内部结构,采取了“修旧如旧”的方式尽量保全当铺原貌。目前,工作人员正对一些小窗户进行修补。
据介绍,工程上个月就已开工,预计春节前修缮完毕。
楼顶将重盖瓦片
记者看到,当铺一楼堆了很多瓦片。工作人员介绍说,老当铺楼楼顶盖的就是瓦片,所以这次特地从外地购来瓦片,以恢复当铺楼旧时景况。
工作人员称,对当铺楼外部结构的修缮工作倒不是很担心,还原内部结构才是最难的部分。由于有人居住多年,楼内格局早已面目全非。修复前,施工队的首要工作是分辨哪些结构是原来的,哪些是居民后来加上去的。为了不损坏原来结构,施工人员要很小心地把后来搭建上去的墙、阁楼等一一拆掉。由于当铺楼已有近100年历史,楼内很多木梁、木板都被白蚁蛀烂,几乎每一条横梁都需订做更换。
修缮后——将作为文物展出场所
据越秀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东门古当铺的保留是对广州历史文化的传承,至于修复完毕后具体作何用途尚未最终敲定,到时有可能向市民开放。日前,越秀区政府副区长卞勇说,大东门古当铺是旧时广州建筑风格和广州行政区域的标志之一,整故如旧的修缮后,主要将以文化利用为主,比如展出一些与典当行业有关的东西,让更多人了解古时的那段历史,并不会拿来作经营场所。
西门口古当铺 业主出国空置多年
■档案
位于中山七路,为3层碉楼式建筑,有主辅两座楼房,始建于民国初年,是当时广州市的第三大当铺,原名宝生大押。靠近当时广州的西城门,与大东门古当铺成遥相呼应之势。
此次同时大修的还有中山七路22号后座的西门口古当铺旧址,始建于民国初年,是当时广州市的第三大当铺,原名宝生大押。西门口古当铺为三层碉楼式建筑,与大东门古当铺外形相似,分别位于明代东城门和西城门外,紧邻城门楼,成遥相呼应之势。1999年7月,宝生大押被定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记者来到中山七路的古当铺前看到,该古当铺藏身于在几间普通民房当中,但齐人高的“宝生大押”四个黑大字,在顶楼白底墙面的衬托下,既抢眼也甚具古韵。
记者发现,该古当铺的外面也被围了起来,工人们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据了解,该古当铺连体的两座楼宇业主多年旅居海外,房屋一直空置,并没有出租作商铺或居住用途。
修缮后——或作为私人博物馆使用
据施工人员介绍,西门口古当铺自去年11月起便进行翻新改造了,一直在做内部装修。据介绍,当铺有主辅两座楼房,连体楼地下和二楼被分为两大部分,修葺后共5层楼房,3楼以上改建成为仓库出租。西侧门口改建成商铺出租,采用传统趟拢门;而另一半将恢复原貌供参观,用两扇大木门贴上巨幅门神迎客。据透露,翻新工程预计明年5月左右竣工。
另据透露,该当铺修缮后可能用来作为私人博物馆使用,但该说法未得到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证实。
目前广州有14个当铺建筑清末明初最盛时有400多间典当铺
清代以前,广州已有典当业。清末明初,白银作为主要交换货币,金融市场波动较少,物价稳定,这一时期也成为广州历史上典当业全盛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整个行业有400多间典当铺。那时市区面积尚未扩展,以400多间的押店来说,差不多每隔几条街便有一间当铺。20世纪30年代以后,近代新式银行大量出现,新的融资形式和融资渠道,使典当业越来越难经营。另外,当时政局动荡,战事不断,货币屡屡贬值,最终使典当业逐步衰落。
如今,穿行于闹市中,仍可寻得几处零星分布的古当铺旧址。据了解,广州目前共发现当铺建筑14个,但只有大东门古当铺和西门古当铺这两座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点评 贺贝
别让“用途”消解遗产的价值
广州大东门古当铺,是中山路“拆建潮”中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商业文化遗产,180万元的投资和“修旧如旧”的复原规划,终于让它重获青春。然而,有关它的“用途”问题的考虑和设想,却让笔者欣喜之余多了一点担心:遗产的价值为什么非要与“用途”挂钩不可?
可以说,这是我们思维习惯里对遗产价值的一种误认。发现了遗产或开发遗产,想到的总是如何利用它,作旅游景点、招商引资资源或是什么品牌开发。似乎可利用、可获取的经济价值越大,遗产的价值就越大。开平碉楼申遗成功,广东某些温泉的发现,首先想到的是旅游开发;都江堰、乐山大佛要扩大利用,就不惜再建一个拦河坝,再修一座巴米扬。广东达标的温泉只有10余处,而用作旅游景点的温泉却有100多家;而某些古书院、旧城墙,因为看不到有多少利用价值,一夜之间便铲除荡平。广州古城许多文物遗产的消失,中山五、六路商业老字号的连根拔除,也许真有城建方面的某些需要,但其深层原因,无异与实用主义的遗产观念有极大关系。
其实,遗产的内在价值,并不在于我们对它已有的认识,而更在于我们还没认识到的领域,遗存的本身比我们所认识到的更重要。尼罗河上有个峭壁甬道,内有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每年只有两天能照进阳光,而这两天恰好是3000年前的法老的生日和忌日,这一怪象成了难解之谜。我国的莫高窟壁画,能看到的是音乐、舞蹈、诗歌,然而当中隐藏的古人传递给我们的大量信息,还等待着我们破译。大东门的古当铺,它的建筑风格、当物的保管、地点的选择等等,相信仍有不少地方值得关注和研究。如果都非要把它们利用起来,利用过程的操作和源源的人流,势必会使它们遭到损坏,那些“还没认识到的东西”则会慢慢洇灭。
大东门古当铺,目前虽说尚未敲定怎样利用,但按以往“惯例”,难保不会开发成什么场地、馆所,并作经济上的考虑。笔者并非一律反对遗产的利用,但除了利用,我们的遗产价值观,是不是还要有更多更深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