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12月26日,随着最后一颗螺栓被拧进央视新楼悬臂合龙处,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宣布合龙成功。在美国《商业周刊》和英国《泰晤士报》日前组织的评选中,央视新址分别跻身“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和全球建设中的十大“最强悍”工程行列,并荣膺“中国建筑经典工程”。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央视新址亦位列其中。 |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主楼悬臂钢结构对接处特写 |
央视新址效果图 |
央视新楼合“臂”
直击万吨“钢桥”百米高空合龙
今天上午9时08分,随着最后一根螺栓被拧紧,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主楼悬臂结构成功合龙,两个在空中相望多日的“情侣”终于“拥抱”在一起。
央视新楼由两座高234米、52层和高194米、44层的塔楼组成,由悬臂钢结构连接。在连接点162米高空的瑟瑟寒风里,记者现场感受了1.8万吨重“钢桥”合龙的惊险一幕。
目击
倾斜建筑探出“空中楼阁”
冬日的大北窑路口略显萧瑟却不失活力。今天一早记者走进中央电视台新址工地,一个“笼子”从天而降,“砸”到了面前。施工人员猛地向上拉开门,瞬间这个临时电梯就被塞得满满当当。
一阵像拖拉机启动一样的轰鸣响起,“笼子”中的人们已经开始快速地离开地面。与工人们交谈,甚至有点声嘶力竭,但是对面的人却还是一脸茫然,喊叫声淹没在隆隆的轰鸣声中。
距离地面120米,耳朵开始感到不适,像飞机起飞时一样疼痛。
电梯向下顿了一下,停了下来。3分19秒,从地面到达了合龙的平台。“这里是37层,是合龙过程中的最低点,距离地面162米。”施工单位中建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欧阳超说。
钢梁错落地搭在一起,行走其间,好像是在一个编织的大网中。“每根钢材的长度不同,倾斜的角度也不同。而且每根钢材都有编号和特定的位置,不能随便想摆在哪儿就摆哪儿。”欧阳超说。
每根钢梁都有30多米长,近1米宽,整个悬臂钢结构重量是1.8万吨。央视新楼是一座钢结构建筑,整体用钢量14万吨,钢构件5.4万个。
继续向前,来到了悬臂的最前端,地面是一块块的木板,没有屏障,高空中的寒意变得更加明显,低头向下,记者一阵眩晕,加上寒风,身体开始发抖。“这下面是空的。”欧阳超的话使记者本已行动迟缓的脚步变得更加如履薄冰。本能地用脚试探着点了点面前的木板,可是踩着一端,另一端却翘了起来,紧张得不敢迈步。“木板下面是已经铺好的钢筋混凝土平台,不会有任何危险,而这个平台下面是空的,是一个没有任何支撑点的地方,悬空探出主楼之外。”欧阳超说。
工人们在忙碌着,他们在为合龙做着最后的努力。“悬臂从两座塔楼外伸出了75米和67米,组成了一个14层楼高,宽度是39.1米、高度为56米的空间。”欧阳超说。
这么沉的钢架是怎么悬空搭建起来的?
“这绝对是高难度。”欧阳超介绍,悬臂施工采取架桥的方法,塔吊将重几十吨的钢架慢慢地抓到了162米的高空。钢架通过钢筋牵引固定,钢筋一边连着钢架,一头连着大楼主体,从而搭设一个横断面钢梁。高强螺栓将钢架的一端固定在大楼主体上,焊接后松开钢筋,校正钢梁的精确角度。悬臂的最底层是一个长近百米,宽约40米的大空间,这里是整个悬臂的一个平台,撑起上万吨重的悬臂。
上午9时08分,在央视新址162米的悬臂上,一排金黄色的销轴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手持扳手的工作人员一齐拧动销轴,悬臂外侧的裂纹刹那间被“捏”到了一起,现场的施工人员击掌相庆。央视新楼悬臂工程最外侧合龙成功,意味着新楼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成功合龙后,标志着大楼的主体工程已经基本结束。
解密
“钢桥”合龙也要“靠天吃饭”
央视新大楼的合龙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最靠近两座塔楼间的合龙,已在12月8日完成。今天进行的是第二阶段——悬臂外侧全面合龙,最后是在合龙平面上搭建钢架。第一阶段十分关键,能否合龙关系着工程的成败。
时逢冬季,对天气的驾驭成了确保悬臂钢结构合龙的关键。进入12月,工作人员每天24小时监控天气情况,将每半小时的气温变化都记录在案。“合龙时需要的天气条件是全天的温差要在10摄氏度之内,才能保证合龙时的误差最小。”欧阳超说。
一周的监控后,终于盼来了一个好天。12月8日,最高气温5摄氏度,最低零下2摄氏度。但另一个难题是选择哪个具体时间合龙。此前几天的监测派上了用场,由于热胀冷缩,钢梁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变长或变短。数据显示在上午9时到10时之间,钢梁上的连接板和销轴之间的误差最小,在2毫米以内。
时间慢慢地走到了9时45分,现场开始倒计时。“5、4、3、2、1,合龙!”欧阳超一声令下,20个销轴同时插进了连接板,只能听见钢铁碰击的声音。几分钟后,忘我的欢呼打破了沉寂。“第一阶段合龙前压力很大,稍有不慎合龙的努力就要付诸东流。但我们成功了。”欧阳超说。
访谈
“大楼安全绝对没问题”
专访央视新楼结构设计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姜文伟
今日关注:央视新楼的设计和其他建筑相比有什么不同?
姜文伟:这是一个超常规的设计,在设计施工上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央视新楼的施工过程对设计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先假定施工的过程,设计中要考虑到施工过程。比如说,在悬臂的建设中有两个方案。一是现在用的方案,像架桥一样逐级推进;另一种是在悬臂下面再建一座超高塔楼给悬臂支撑点,完工后再拆掉,但耗资得有1亿元,因此没有采纳。
今日关注:悬臂是悬空在半空中,是否存在安全问题?
姜文伟: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大楼的钢架结构非常坚固。在设计时是按着8度抗震的标准建设的,做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12级以下的风不会对大楼产生任何影响。另外,悬臂的荷载重量是每平方米500公斤,总共可承受5.1万吨的重量。虽然这个建筑引起一些争议,但是大楼的安全绝对没问题。
今日关注:巨大的重量是否会使悬臂下沉?
姜文伟:下沉的情况在设计当中已经考虑到了,肯定会有下沉出现。计算得出悬臂下沉会在26厘米左右,所以在建设中人为将悬臂在水平位置向上偏移,悬臂最外端向上倾斜高度为26厘米,给下沉预留出一定的空间。悬臂最后可能会达到水平,也可能会有一点倾斜,但是倾斜会在小于6厘米的误差范围内。
今日关注:悬臂将来会投入使用吗?
姜文伟:悬臂层建成后将在地板上留出一个方形观景区,让参观者能直视地面,体验“悬空”之感。悬臂和其他的写字楼建筑一样,除了公众参观区外的部分会作为办公用。
实习记者赵喜斌文并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