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坝军分区医院院长仁真纪实
本报通讯员 李建军 邢珊瑚 本报记者 席锋宇
主人公档案:仁真,男,藏族,1955年出生,1971年入伍,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任阿坝军分区医院院长。仁真扎根雪域高原23载,先后医治军民患者二十余万人次,抢救危重病人六千多人。
在藏区各族群众眼里,这位共产党的军医就是一位慈爱众生、普度劫难的“活佛”,他用自己精湛的医术、高尚的人品和宽容博大的胸怀在雪山草地间播撒着和谐与文明。
1984年,从阿坝大山走出,29岁的仁真在内地驻军医院干得风生水起。可就在这一年,他却作了个别人理解不了的决定:申请调回阿坝。
“是草原就会敞开绿色的胸怀,是雪山就会喷涌洁白的浪花,是儿女就会永远眷恋着妈妈。”唱着高原的歌谣,仁真怀揣着悬壶济世的职业理想调回当时的阿坝军分区医疗所。
技艺精湛 悬壶济世 仁真在阿坝是一战成名。
在一次高原演习中,几名官兵因车辆事故严重受伤亟需治疗。可公路时断时通,他硬是和几名同事翻山越岭走小路,步行20多公里赶到现场。在海拔4000米的野外,两张破课桌拼成了简陋的手术台,他喘着粗气为伤员做了气管切开手术和断骨续接手术,受伤官兵得救了。
仁真的大拇指和食指的内侧,是一层厚厚的老茧。“这些茧子都是手术刀磨的。”他说。30多年来,仁真日均做3台手术,最多的一天做了11台。
中国是世界包虫病重灾区,而阿坝州又是“重中之重”。为了攻克包虫病,他跑遍了四川、青海、甘肃和新疆的农牧区,绘制出四川藏区包虫病分布图,总结出不同病区的防治措施。
无私服务 情暖雪山 “仅谈医术,仁真并不见得是阿坝州最高明的,但要说对藏区群众的态度,他无疑是最好的。”马尔康县民政局局长曲飞说。
马尔康县松岗乡丹波村,是个高血压、大骨节病和结核病高发的村子,仁真通过普及医疗卫生知识、送医送药和住院收治等方式,使这里的高血压病和结核病得到有效控制。
对于离县城150多公里的日部乡果尔桑村村民来说,仁院长是大家共同的亲人。
104岁的图士丹老人患白内障失明多年。仁真亲自操刀为他摘除了白内障,并植入价值1.4万元的进口晶体,使老人重见光明。这例国内患者年龄最高的白内障手术,仁真不仅没有收一分钱,还在老人出院时“赞助”了800元钱,让他颐养天年。
为了帮助群众彻底告别有病不愿看、看不起的历史,仁真推出了一项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为该村385人全部办理了免费医疗卡,村民凭卡免除所有诊疗费用。
医德高尚 蜚声军地 青海果洛州牧民才让是个硬汉子,轻易不掉眼泪。但前年冬天,他在阿坝军分区医院目睹的一幕却赚了他不少眼泪:前面,仁真穿着睡衣睡裤往急救室冲,后面,妻子阿姆基抱着大衣在追。才让一打听才知道,一位病人心脏病突发凌晨3点送到医院。虽然外面已经是哈气成冰,可仁真根本顾不上,就这么跑来了。
阿坝县牧民扎姆措10岁的女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她带着女儿来到军分区医院,却因为钱不够不敢进来。仁真得知后,亲自把母女俩接到医院招待所安顿下来。他认真看完孩子的病历后对扎姆措说:“这个病我们这里暂时还没办法治,不过我可以帮你想办法。”
扎姆措没想到,仁真说的“想办法”不仅是帮助她联系了成都的大医院,还包括到州民政局为孩子申请医疗救济款、帮母女俩买好到成都的车票并亲自送她们上车。
更让她意外的是,到了成都,仁真居然托自己的朋友到车站来接母女俩去医院。
那一刻,扎姆措泪如雨下。
离开仁真的办公室时,记者猛然发现,在办公室外墙上,赫然刻着“为人民服务”五个鲜红的大字。
回望室内那一墙洁白的哈达,美如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