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病逝台湾岛
蒋介石(1887年~1975年),原名瑞元,学名志清,又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早年先后就读于保定军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回上海,任上海光复军团长。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军校校长人选,孙中山曾考虑过程潜、许崇智。直到最后,孙中山才正式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兼任粤军参谋长。孙中山自任校总理,廖仲恺为党代表,是为校本部最高领导。第一期学生500多人,但发展非常迅速,到1927年3月,已达两万余人。
蒋介石一生服膺明代赣南巡抚王阳明和清末两江总督曾国藩,“程朱理学”、“三纲五常”为其基本思想和伦理观念,在黄埔军校,蒋介石完全按这一套东西行事。1924年10月30日,他将《增补曾胡用兵语录》发给全校师生人手一册。蒋介石治军严厉,十分讲究等级观念,强调军纪、军规,千方百计树立个人威信,企图建立一支效忠其个人的蒋家军。
在黄埔军校,蒋介石竭力培植个人势力。成立了以蒋介石为会长的黄埔同学会,所有同学均为会员。规定一切会务均听命于会长,下级绝对服从上级。蒋介石名义上不偏不倚,实际上结党营私。蒋介石力量之所在的黄埔系,发源于此。最著名的有所谓黄埔八大金刚,他们是: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陈继承、刘峙、张治中。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在蒋介石面前,军界有其顶头上司军事部长许崇智,党内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更是资深历长,万难望其项背。天有不测风云,蒋介石时来运转。1925年8月,廖仲恺遇刺身亡。蒋、汪结盟,驱胡倒许,分掌权力,后蒋介石又迫使汪精卫出走国外。1926年1月22日,在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常务委员,以后在历届国民党大会上都被当为中常委。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的中山舰事件,是其反共的开始,而后又通过整理党务案,窃取了国民党的最高权力。4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联席会议,推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7月,张静江因足疾辞职,蒋又接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同月,国民党中央通过出师北伐案,任命蒋介石为总司令。同时规定,北伐动员令下达后,凡国民政府所属军、政、民、财各机关,悉受总司令指挥。由此,蒋介石成为垄断国民党、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大权的第一号人物。
就在北伐凯歌行进时,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公开反共,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蒋家王朝在中国的统治。
为巩固他既得的中央权力,削弱各派地方军阀的实力,蒋介石采纳政学系政客杨永泰提出的“削藩”策略,对各实力派首领加官晋爵,调到中央供职,然后进行编遣裁员,“杯酒释兵权”,剥夺各实力派赖以生存、竞争的资本,蒋介石将这一策略视为治国安邦的神丹妙药。
独裁统治登峰造极
蒋介石为削平地方实力派,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战争。新军阀混战,无论是战争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都大大超过北洋军阀时代。仅1929年3月至1930年11月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大小军阀混战不下十几次,其中全国性的就有5次。特别是1930年4月至10月的中原大战,阎、冯、桂为一方,在东起山东、西迄襄樊、南至长沙、北到河北的数千里战线上,与蒋介石集团展开生死厮杀,双方动用100多万军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蒋介石由于得到江浙财团和英美的援助,加上利用手中中央政权的便利条件,采取高官厚禄、分化瓦解等手段,一个个击败对手。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1931年,蒋介石召集召开国民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蒋介石成了不是总统的总统。约法规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之行使,由国民政府训导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由国民政府行使之”,而五院院长及各部部长人选,以国民政府主席提请,由国民政府任免。这样,五院分立制变成了五权由主席蒋介石一人操纵。
20世纪20年代,蒋介石还视中国共产党、红军以及红色根据地为头号敌人,加以杀戮、围剿和进攻,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头号敌人。
蒋介石取得名副其实的独裁地位,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战争这一客观条件,使拥有200万正规军的他,顺理成章地垄断了党、政、军的所有权力。抗战爆发,国民党即决定,中央政治会议暂停,成立国防最高会议,统一指挥党政,该会由蒋介石任主席,汪精卫副之。
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改变了国民党的领导体制,实行总裁负责制,缩小了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权力,由总裁行使党的最高权力。蒋介石当选为总裁,而汪精卫只坐了“第二把交椅”。蒋、汪表面上并驾齐驱的身份安上了主仆名分,汪精卫在与蒋介石的权力争斗中彻底失败。几个月后,汪精卫叛国出走,争权失利是个重要原因。
汪精卫一走,国民党内更无人与蒋匹敌了。1939年1月,蒋介石继汪任国民参政会议长。2月,国防最高委员会成立,蒋介石再任委员长。规定“委员长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命令便宜之措施”,蒋介石取得了法律允许的独裁权限。1943年8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病逝,蒋介石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任行政院长,独掌党、政、军大权。
蒋介石的声望,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更越出了国界。珍珠港事件后,中国战场的作用被英、美确认,蒋介石亦随之身价百倍,他开始作为大国领袖出现在国际舞台上。1942年1月,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辖区为中国、泰国、越南和缅甸北部,蒋介石任最高统帅,美国派史迪威将军做他的参谋长。
1943年11月,中、美、英开罗会议召开,蒋介石兴高采烈、踌躇满志,偕宋美龄与罗斯福、丘吉尔同堂共商国际大计,并一起合影留念。照片上的蒋介石身穿军装,高领上缀3颗星,带白手套的手拿着国民党青天白日圆形徽章的军帽。
宋美龄身穿黑缎旗袍,外套一件白色短外套,脚穿饰有蝴蝶结的白色鞋子。两人满脸微笑,向站在他们中间的罗斯福、丘吉尔侧身示意。蒋介石为抬高自己,将这张照片多次翻印,并规定作为中学历史课本的插图。开罗会议,是蒋介石政治生涯的顶点。
再一次充分暴露蒋介石极为反动的嘴脸是在抗战胜利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便迫不及待地发动全面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1946年6月,蒋介石发起全面内战,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战场连连失败。他又玩起了政治阴谋,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伪宪法,选举伪总统,但这一场闹剧仍无法挽救他失败的命运。1949年4月23日,南京被人民解放军占领,蒋家王朝宣告结束。12月7日,蒋介石在成都宣告“国民政府”“迁都”台北办公,宣告了国民党蒋介石政权退出了大陆。
败退台湾,改造国民党
蒋介石到台之初,整个台湾岛人心惶惶,到处充满了失败主义气氛。蒋介石在反省大陆失败的原因时,认为兵力分散是国民党失败的致命伤。于是决定撤退海南和舟山等岛屿的兵力,集中保台。
接二连三的大撤退加剧了台湾社会的大动荡。为了对撤军有所交代,蒋介石被迫于1950年5月16日发表《为撤退海南、舟山国军告全国同胞书》,道出了撤退海南、舟山的真相。文告中说:“当时衡量客观现实的情势,估计我们政府所有的实力,若非集中一切兵力与共军作战,我们就无最后胜利的把握,反将要被共军各个消灭。”
经此撤退海南、舟山军队和整编,国民党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为确保蒋家小朝廷的偏安统治起了一定作用,同时将部队“国家化”,转化为“蒋家化”了。
蒋介石在台重掌权力后,立即着手国民党改造工作。1950年7月26日,蒋介石向国民党全党宣布了改造方案,蒋的举措有点像当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味道。
1950年8月5日,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正式成立。在新的改造机构中,陈氏兄弟被逐出决策圈,新人蒋经国仅有12载党龄,却跃然于名单之中。在一系列讲话与颁布的文件中,蒋介石提出了改造国民党的方针与纲领,具体内容为:其一,“排除派系观念”,“打倒地域关系”,“整肃党的纪律”。其二,“铲除官僚”,“改变党的作风”,“革新党的组织”。其三,“坚持反共抗俄战争,恢复我中华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建设新国家”。
透视国民党改造运动,可以看到,蒋的最初愿望基本得到实现。 首先,将反对派统统挤出决策圈,使台湾真正成为清一色的蒋家天下。
其次,整顿了国民党各级组织机构。 再次,为蒋经国升迁铺平了道路。
由于国民党各级组织完成了重建与上层权力的再分配,国民党改造运动对于退台初期的政局混乱,起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早在国民党退台之前,蒋介石就令刚刚走马上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整顿金融。陈诚在得到蒋介石的允诺之后,运用蒋介石下野时运到台湾的黄金作为币制改革的基金,在台进行了币制改革。此次币制改革虽未能完全消除通货膨胀,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反攻军事无望情形下,蒋介石提出“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的口号,同时将施政重点集中于建设台湾、经营台湾,终于实现了台湾经济的起飞。
蒋介石上述诸项措施的实施,对于确保蒋家小朝廷在台统治与挽救经济危机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同毛泽东较量的筹码。但他始终未能建立起“反共复国”的基础。随着蒋介石长眠慈湖,台湾社会真正进入了“蒋经国时代”。
雪上加霜,清明归西
进入20世纪70年代,蒋介石疾病缠身,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蒋介石身体之所以迅速恶化,以至于不可救药,在衰老的背后,伴随着的是台湾小朝廷遭到国际社会大家庭越来越严厉的打击。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28日发表了著名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与此同时,台湾蒋政权昔日的友邦盟国纷纷与之“断交”。据统计,1970年10月,与中国台湾“政权”“建交”的国家有68个,1972年2月为39个,到1974年1月,仅剩20个。
如果说蒋介石1949年失去大陆时,雄心犹在,身体尚健;那么,此时的他,则已风烛残年,心有余而力不足,雪上加霜,死神一步步向他逼近了。虽然蒋介石一次次发表文告,要求“庄敬自强”、“处变不惊”,说什么“决不气馁”,要“依靠自己”“奋斗到底”。但身心的虚弱已暴露无遗。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这是一个中国人传统的祭祖扫墓、悼念亡灵的日子。病入膏肓的蒋介石未能逃过这一天。台北夏令时上午11时50分,蒋介石撒手归天。
台湾民间传说,蒋之灵魂乘风雷而升天,他是应天主之召而去的。蒋经国则谓:“风云异色,天地同哀。”台湾作家江南却反驳道,这些说法如同说蒋介石是乌龟精一样荒谬无稽。唱颂歌也罢,诅咒语也好,实无根据所言,但蒋死于清明节,死时雷雨交加,的确是件让人产生联想、引发话题的巧合之事。
4月16日大殓后,按照中国传统葬俗,蒋要入土安息了。但宋美龄和蒋经国决定暂厝蒋之“灵柩于慈湖,以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夫人与长子此举,是为了满足蒋生前之心愿。慈湖是蒋介石于1961年间,在距离台北市60公里处的大溪镇福安里村,为自己选择的一处坟茔地。蒋介石之所以选中这块“风水宝地”,原因是这里的风景很像故乡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蒋介石母亲的坟庐他起名为慈庵,蒋介石在这里筑建了一座中国四合院式的“行宫”,起名“慈湖”。他生前常来此小住,并嘱在他死后灵柩暂厝此地。
在慈湖“行宫”正厅停放的蒋之遗体,作了防腐处理,装在一个黑色大理石棺椁里,不断有人前去参观。连接正厅的厢房,保持蒋生前卧室的原样。茶几上放着一张便条,上面是蒋在世时用红铅笔写的4个行书体的字:“能屈能伸。”设计这个情节,想要告诉参观者什么呢?
古屋奎二在《蒋总统秘录》一书中解释说:“顺应环境,当忍则忍,应屈则屈,以待未来伸展之意。”蒋介石死在台湾,灵柩暂厝慈湖,可谓“屈尊”。他还能伸吗?若想在天堂里重温昔日“反攻大陆”的旧梦,已经没有可能了。若是移葬大陆,无论是奉化故地,还是紫金山麓,中共有言在先,悉听尊便。(摘自冯春龙著《国民党中常委的最后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