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2月28日电(记者原碧霞)今年9月份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列简称山西出版集团)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达成版权贸易意向和签订合同共78项,其中输出48项,引进30项,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实现版权贸易顺差的几个出版集团之一。
作为组建起步比较晚、又地处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山西出版集团,如何能在一年的时间里迅速脱颖而出,秘诀何在?
整合凸显“合力” “以前山西整个出版业小、散、弱,不仅应对风险能力差,而且相互之间还存在恶性竞争。”山西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齐峰告诉记者。
改革势在必行。2005年,借山西在全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之机,山西出版业也开始谋划整合。2006年12月,山西出版集团正式成立。
成立后的集团集编、印、发、供为一体,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书海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等9个出版社,山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新华印业有限公司2个子集团以及山西画报社、山西新闻出版纸张公司等16家成员单位组成。
一个整合后的集团怎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齐峰认为,一个集团不能是“集而不团”,只有形成出版联合体,才能有效减少内耗、降低成本,形成优势互补的效果。
在实践中,山西出版集团以集约化经营为目标,总结出出版业整合的五要素。
首先是实体资源的整合,包括出版企业内部各单位固定资产、出版、发行、印刷物资资源的整合;二是经营资源即成员单位资金的整合;三是隐性资源的整合,主要是各出版社专有出版权、版权、地域文化背景、特殊的作者群和读者群、信息、专门生产技术、发行营销渠道、声誉与品牌的整合;四是选题资源的整合,各出版企业要坚持专业分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自己专业范围内寻求突破;五是人力资源的整合,特别是要建立成员单位人力资源的流动机制。
目前,整合后的合力效益正在初步显现:经过一年的运作,目前山西出版集团教材教辅的市场占有率较2006年提高了17%;新成立的结算中心在2007年共协调内部资金9000万元,确保了重点生产环节的正常经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挂牌成立的集团报刊中心整合了原来的13种社办报刊,推行“多元化”经营……
放权激发“活力” 作为一个大型的出版集团,仅有简单整合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统得太多,就会太死,只有在一定程度上由各单位自主经营才能真正激发活力。”齐峰认为。记者了解到,山西出版集团在整合出版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适当“放权”,有效地激发了各成员单位的活力。
据介绍,山西出版集团在转制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力进行了内部机制创新,在成员单位全面推行资产授权经营、绩效工资制和干部聘用制。
具体而言,山西出版集团授予各成员单位经营工作的完全自主权,可以自主决定出书品种、选题立项、印数发行、人员聘用等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打破了多年来吃“大锅饭”的局面,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在制度的推进下,一些出版社一改过去“坐吃”教材教辅的习惯,开始走出去,将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的触角伸向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展组稿以及市场营销等活动。
经过公开竞聘,目前集团干部年龄降低了,学历提高了。如调整后的15个成员单位“一把手”平均年龄46.2岁,比原来小了4.43岁,7个出版社、报刊等单位的“一把手”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转制效果初显 经过转企改革,山西出版集团开始真正走企业化、产业化的科学发展道路,其抗风险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有了做大做强的基础。
记者了解到,在2007年全国出版单位经济普遍增长乏力、多数利润下滑的情况下,山西省的出版经济却保持了持续增长,2007年山西出版集团资产总额超过26亿元,实现利润1亿元,较2005年增长12%。
目前,山西出版集团旗下的一些图书已成为业内知名品牌。如《彩色人文历史》系列、《学生探索百科全书》系列。
转制后的山西出版集团立足于自身专业优势和特色文化资源,确立了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品牌创建之路,目前在出版地域文化、古籍整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规模。
如《华夏之根》《魅力山西》等一系列反映山西历史、文化的图书均得到读者广泛认可;在专业图书方面也显现出良好市场前景,如山西教育出版社的“英语学习系列”图书多次再版,已成为读者公认的英语学习类读物品牌。
记者获悉,山西出版集团正集中全集团整体实力,编纂出版山西的“四库全书”——《山西文库》,文库共6编、21辑、约600册,该书将为研究山西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总结一年的经验,齐峰认为,只有把党的先进性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进性有效结合起来,才能走得最快,“要让人觉得改革是一加一大于二,把集团做大做强,还需进一步改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