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伟
深蓝色的禁毒警示碑,耸立在层峦叠嶂的山岭上,仿若一柄禁毒利剑,直插云天。
2007年12月27日10时,当记者跟随国家禁毒办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杨凤瑞一行来到了贵州省盘县马依镇参观禁毒警示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碑上12个大字:打击毒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盘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结合部,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这里逐渐成为金三角毒品转运的重要通道,并发展成为毒品消费市场和外流毒贩人员多、深受毒品危害的重灾区。2004年,盘县被列为全国、全省毒品问题重点整治县。
“盘县部分乡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盘县公安局副局长、禁毒办主任丁全宇说,毒品的高额利润诱惑少数人产生了“要想富,去走弯弯路”的坏思想,从而铤而走险进行毒品贩运活动。
这些贩毒分子手中有了钱,就开始在村里炫耀。有的买了高档豪华小轿车,有的在村里盖起了几层小洋房。
“拿着贩毒赚来的黑金买车、盖房,带来了极坏的示范效应。有些人看着眼红,也纷纷效仿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丁全宇分析说。
为了使群众从灵魂深处抵御毒品的侵蚀,并认识到贩毒的严重性,盘县政法机关加大了对毒品违法犯罪的惩处力度。对贩毒分子一律依法从重、从快判处,对违法所得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罚,依法上缴国库。
2005年6月25日,伴随着一声振奋人心的炸响,贩毒分子余荣达用毒资修建的价值30万元的3层小楼轰然倒塌,废墟上,公安机关建起了禁毒警示碑。
“这一招是釜底抽薪。”丁全宇说,我们加大了财产刑的执行力度,一方面摧毁了贩毒分子赖以贩毒的经济基础,更重要的是使犯罪分子“坐牢一阵子,享受一辈子”、“杀了我一个,幸福几代人”的幻想彻底破灭,对企图靠贩毒致富的人发挥了刑罚惩戒的作用。
“应该炸,炸得好!”国家禁毒办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杨凤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声巨响,炸碎了贩毒分子妄想靠贩毒发财致富的白日梦,同时也彰显出政府进行人民禁毒战争的决心和信心。
在治理毒品问题工作方面,盘县一手抓整治加大财产刑的执行力度,一手抓创建引导吸毒人员学技术。大力推进戒毒康复场所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集强制脱毒、身心康复、融入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工作新模式。投资900多万元的盘县戒毒康复中心一期工程2007年初投入使用,已接纳600余名康复人员,并与盘县职校联合办学,引进和实施了服装加工、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一批实用性较强的生产加工项目,为众多康复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提供了一技之长。
公安部禁毒局副局长刘跃进认为盘县禁毒的经验和做法翔实具体,可学可用。
在疏堵结合的工作机制下,盘县新滋生吸毒人员和外流贩毒得到有效控制,吸毒人员新增率、外流贩毒人员被打击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新增吸毒人员259名,新增率5.1%,被打击的外流贩毒人员353人,同比下降53%;2006年新增吸毒人员197名,新增率3.7%,被打击的外流贩毒人员305人,同比下降14%;2007年新增吸毒人员188名,新增率3.6%,被打击的外流贩毒人员202人,同比下降34%。
本报盘县(贵州)12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