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春林 实习记者 王传晓
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武汉的新角色
2007年的最后一个月,对于李宪生、对于800万人口的武汉市或者6万平方公里的武汉城市圈来说,注定是风云激荡的一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为了这一天,在连续5年的全国“两会”上,身为武汉市市长的李宪生不断奔呼。
2003年,李发问“武汉在哪里”?2004年,他再次大声疾呼,武汉是一座被严重低估的城市,中部面临塌陷;2005年,他表白,武汉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2006年,李宪生又将武汉“四两拨千斤”的支点战略摆上桌面;2007年,李宪生联合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签名,希望国家批准武汉成为综合改革试验区。
如今,梦想成为现实。李宪生有何感想?
“武汉试验区中的‘两型社会’方案,决不仅仅是节能减排!”12月27日下午,刚从一个会议抽身的李宪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微笑着说。
此时的李宪生眼睛布满血丝。他一改昔日深色服装示人,身着浅色西服,清爽扑面。
主政武汉五年,历史学博士李宪生,带给了武汉接近3000亿元的GDP、全民医保和“883”计划的民生之计,以及一个特大城市应有的骄傲与自信。
“两型”社会不仅仅是节能减排
《21世纪》:成为试验区之后,武汉将在哪些方面展开试点?
李宪生:至于做什么,中央的要求已经很明确。给我们的定位,就是“两型”社会,以“两型”社会为主要特色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对中央的定位,我的理解是,武汉在这一轮的改革当中,特色是“两型”社会,载体是武汉城市圈,任务是“五个一体化”,基本途径是综合配套改革。
对“两型”社会,有的人认为就是节能减排,就是环保。这种认识既对也不对。节能减排固然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绝对不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部。
我理解的“两型”社会,实质上就是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新路子。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成搞环保,搞节能减排,不然,市政府就变成市环保局了;也不是说抓好环保就完成改革试验任务了。最根本的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城市化道路。
《21世纪》:同浦东、滨海、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比,武汉试验区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李宪生:你说的实际上是东(部)中(部)西(部)的改革有什么不同。
这几个试验区都是全国性的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要服务于全国的改革发展,服务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要求也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综合性体制机制创新。
武汉的改革,既要立足武汉,也要跳出武汉。脱离武汉实际的改革,就不是武汉城市圈的改革。但是,又要跳出武汉,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这是中央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这是这一轮改革和过去所不一样的。过去的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是强调以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为中心环节。而这一轮改革,强调的是综合配套性。因为改革可能会直接触及到更深层次方面的改革内容,可能和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内容,都发生一些联系。这就是我们对中央批准武汉为以“两型”社会为主要特征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理解。
上海和天津作为沿海地区,更多的是发挥外向型经济优势。成渝综合配套改革,突出城乡统筹特色。中部地区的改革,要发挥区位特色和后发优势,扬长避短、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走出一条全新的路子。
现在,中央给我们最大的政策,就是给我们试错的机遇,允许我们犯错误。但是,试错不等于犯错,要把试验的成本和犯错的机率降到最小程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定要贯彻十七大的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大胆试的气魄,来探索一条全新的路子。
武汉的新角色
《21世纪》:您曾说过,武汉城市圈不是一个“扶贫工程”,为什么这么说?
李宪生:我说这个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武汉城市圈不是一个行政概念。有人认为,武汉城市圈试验区批了以后,好像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武汉就像直辖市了,试验区是在武汉领导下的8个城市的一体化。其他地区有这样的看法,武汉也有这样的看法。这种认识就回到了过去计划经济的老路子。我们所说的城市圈,是经济圈,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强调城市的聚散功能。因此,最重要的一条,一定要转变观念、改变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做。
第二层意思,武汉城市圈不是一个“扶贫”工程。试验区批下来,大家欢欣鼓舞,同时,等靠要的思想跟着出来了。认为城市圈一批,天上就会掉馅饼。武汉的馅饼中央掉,城市圈的馅饼武汉掉。比如,有的地方提出户籍开放的问题。户籍问题的解决,肯定对统一大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改革措施。但户籍问题是和城市的承载能力、社会保障等结合在一起的。解决这样一揽子的问题,还有一个过程,需要逐步来解决。
《21世纪》: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李宪生:武汉作为中心城市,无疑要起中心作用。中心城市是相对于周边而言的。如果中心没有周边,是无所谓中心。只有周边的拱卫,中心城市才成为中心。中心城市最重要的是发挥聚散功能。一个城市的聚散功能,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一个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力,取决于这个城市生产要素的聚集程度和对周边的影响程度。所以,我作为武汉市的市长,首要的任务是把武汉自己的事情做好。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四个一体化”。后来,省里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调查研究,提出了“五个一体化(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这就是我们今后的主要工作。
《21世纪》:武汉城市圈在实现五个一体化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李宪生:“五个一体化”是综合性的。我认为有几个事情是必须做好的。
第一,做好空间规划。首先要把1+8这个空间概念想透。
第二,做好交通规划。需要有大交通的概念。
第三,做好产业规划。要做好产业配套这篇大文章,实现效益最大化。
第四,做好资源的规划。抓住土地资源、金融资源、环境资源三个问题,为城市圈的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
发挥武汉的比较优势
《21世纪》:土地集约用地这样一种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要求,是否意味着,武汉未来会紧缩土地供应?会不会对武汉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宪生:武汉的房地产市场,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是在理性的轨道之中。根据我们统计的数据,2007年1-11月,我们的土地均价,是4400元。1-11月,我们全市房地产均价,是3400元。
我们在分析研究武汉房地产市场中,发现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方面,要用适度的土地供应量来调节市场。现在,在武汉城市大规模的发展过程中,土地供应量还显得不够,因此,要逐步加大土地供应量。
另一方面,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房地产市场有效的部分,我们一般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市场失灵的部分,需要政府调控的,要紧紧抓住。通过政府的有效调节,保持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并平抑房价,解决老百姓住房保障问题。
《21世纪》:富士康、80万吨乙烯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武汉。在打造两型社会进程中,武汉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在哪里?今后重点引进哪些产业?
李宪生:产业的选择,是和比较优势紧紧联系在一起。武汉市之所以能引进这些大企业,这就是我们在中部的比较优势。像富士康和中芯国际,因为武汉地区大学林立,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集中,研发实力很强,比较成本较低。下一步,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不断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的问题。即要把已有的做大做强,又要把我们新的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来。在“十一五”末,武汉市将形成钢铁、汽车及机械制造、光电子、石化四大支柱产业,以及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等六大优势产业。
《21世纪》:在发展“两型”社会中,在打造中部金融中心,发展资本产业方面,武汉的战略思路是什么?
李宪生:区域性金融中心,对于武汉至关重要,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一件事情。但能不能真正在武汉形成中心,这取决于我们的经济基础,取决于我们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
城市的发展是有梯度性的,首先是招商引资,发展企业,然后是引进银行,设立领事馆,一般的规律都是这样。金融是和经济发展水平、质量以及对资金的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几年,我们积极改善我们的投资环境,引进了一些大企业,这也极大地吸引了一些金融机构入驻武汉。如法国兴业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日本的瑞穗银行即将进入武汉,还有一些银行,也正在为进入武汉做工作。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明年银行的进驻,会有一些新的局面。
我们也在积极地推进区域性银行的发展。目前正在考虑武汉商业银行上市的问题,并努力创造条件,让它成为一个区域性的银行。同时,武汉的产业基金,也在依托产权交易所进行推进。
《21世纪》:您希望未来的武汉,是个什么样子?
李宪生:未来的武汉,应该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富有个性魅力的、最适宜人居、最适宜创业的城市。
|